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洛阳人家过冬至
冬至本源在河洛
假如,这是最后的冬至
老家冬至的饺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12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我乡我土
洛阳人家过冬至
□寇玺
    冬至到了,天寒地冻,就要入九了。大人教孩子唱着数九歌,全家一起包饺子、聊心事,温馨地度过。

    全国各地都流传着数九歌,各不相同。洛阳人这么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七九冻河开,八九燕子来;九九杨落地,十九杏花开;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唱过歌,全家人一起吃顿饺子才是正事。

    河南人说,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名医张仲景。张仲景是南阳人,他著的《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相传入冬后天寒地冻,张仲景看着乡亲们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生了冻疮,便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施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还送上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好了。后人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在冬至包饺子吃。洛阳老城人吃饺子时要把汤喝完,说是“吃饺子喝汤,胜似开药方”,我想也和这个典故有关系。至今,河南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

    除了饺子,北方不少地区还流行冬至吃馄饨,也有故事可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战乱平息,能过上太平日子。

    不管习俗源自何处,冬至,全家一起包饺子的温馨欢乐都是节日的一大亮点。是日,家家都要买回新鲜、细碎的肉馅,掺上切成小丁的萝卜、芹菜,拌馅包饺子。

    在洛阳,用萝卜拌的饺子馅最流行。洛阳的白萝卜呈长圆锥形,一头雪白,一头碧绿,卖相好,味道甜中透脆,胜过酥梨。

    包饺子的过程全家都要参与。手艺好的主妇擀皮,两手巧施力道,饺子皮便在擀面杖下自动旋转,擀好的圆皮里面厚边上薄,容易包又好吃。会包饺子的大人聚在厅堂,边包饺子边聊天。不会包的小孩子就站在擀皮的大人身边看着,随时捧起擀好的皮送到厅堂,来来回回跑得开心。一家人忙忙碌碌,其乐融融。洛阳人冬至这天包的饺子形状有愿景:包成元宝状能发财,包成耳朵状吃了不冻耳。

    除了丰富的吃文化、祭祀活动,旧时洛阳的冬至还有不少文化习俗。

    学生会在冬至日向老师表达敬意。私塾里,学生们一起祭拜孔子先师;有的学生会将私塾先生请到家中做客,酒菜款待,送束修(老师的工资);也有家长带着孩子到私塾给老师献上酒肴,付束修。无论采用哪种方式,私塾先生都乐于接受,美美地享受一番。民国时,学校在冬至会给学生放假,叫“学生过年”。

    冬至时,富户豪门家中流行着描画“消寒图”的习俗。史料记载:“图以一纸绘九格,格绘九圈,凡八十一圈,自冬至日起,日涂一圈。其法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圈涂尽,则九九闭。”

    风雅之士和大家闺秀则绘无色的梅花代替,以八十一枚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纤纤素手握着长锋,蘸上色彩淡雅的颜料,轻轻地点染纸上梅花,日染一瓣,待到把八十一瓣都染尽,也就过完了“九九”,等着迎接春回大地百花吐艳了。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