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在生产蔬菜保鲜膜 |
|
■ 往事如烟
中溪村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有关村名的由来,流传着一个传说。
相传中溪村村民最早是明朝时期从山西洪洞大槐树逃荒而来的。当时,一个老婆婆带着两个孩子逃荒到这里后,居住在一个叫中费村的地方,随着人员繁衍生息,人数越来越多,村民们便在该村的东边和西边各建了一个村子,起名东费村和西费村。
后来,村民们为抵御土匪强盗侵扰,在三个村子周围垒建寨墙。寨墙东边的顺阳渠是一道天然的御敌屏障,村民们在渠上建桥,并在东边城墙凿出小口,将渠水引入寨子,方便大家饮水、洗涤。渠水从寨子中间穿街而过,由于水流较细,犹如小溪,人们将村名改为中溪村。
在中溪村,姜姓村民人数占全村人数的80%以上,传说他们是姜子牙的后裔。
中溪村东有伊河,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环境非常好,每逢秋高气爽的夜晚,即便居住在两三公里以外的村民,睡觉时都能听到伊水潺潺的叮咚声,村里人将此作为美妙享受,称其为“伊水秋声”。
此外,中溪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出现过不少著名的爱国儿女。其中,姜英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先后在晋东南太岳根据地参加过多次“反扫荡”战斗,还参加了百团大战、晋南战役、洛阳战役和淮海战役等,一直令村民引以为傲。
■ 人文自然
中溪村位于鸣皋镇东北部,距镇政府约4公里,南与坡根村为邻,北与平等乡马庄村接壤。该村西有永安渠,东有伊河、顺阳渠,洛卢公路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
中溪村目前有村民万余人,耕地面积5800亩。村中滩地、坡地、平川地均衡分布,农作物种类多样,除种植小麦、玉米、水稻、红薯等传统作物以外,还发展苹果等林果业种植,目前全村有大小果园4个,面积200多亩。
■ 今日中溪村
近日,我们来到中溪村,发现村里主干道老洛栾公路两旁的村民家门口,大部分都停有私家车,村里其他道路上,也不时能看到小汽车来来往往。
“现在村民开上私家车已经不是啥新鲜事了,有的人家还不止一辆,这都得益于村里的塑料工业发展。”中溪村委会副主任姜雷雨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有村民靠生产塑料制品开上了小汽车,这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轰动。现在,村里谁家结婚需要用车,一条街的私家车都用不完。
姜雷雨介绍,中溪村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大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三分,仅靠农业种植很难有所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村里学校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发展副业,借鉴外地经验办起校办工厂,生产塑料袋、化肥编织袋等塑料制品。由于效益一直不错,校办工厂慢慢发展成村办企业。
中溪村的塑料工业发展不断创新。20世纪80年代,该村开始生产电线料、电缆料等半成品;后来村里陆续建成电线厂,生产民用成品电线,主要用于家庭装修;1996年,中溪村发明并生产出无毒蔬菜保鲜膜,主要销往山东寿光,使用这种保鲜膜将苹果、蒜薹等果蔬包裹后贮藏在冷库中,可延长保鲜时间。这项发明也成了中溪村的专利产品。
2000年以后,中溪村发展起循环工业,建成了化工厂,将生产电线时产生的废料加工提炼成三盐、二盐、氯化石蜡等原料,销往新乡、河北等地,用于塑料制品生产。
我们在伊川县华威塑料有限公司看到,河北邢台的大货车正在厂房外装运货物;厂房内,一些工人正在生产蓝色的蔬菜保鲜膜,一些工人正在将红色、黄色、蓝色的电线辅料装袋称重。
公司负责人姜继航说,目前中溪村务农的村民越来越少,很多人选择自己生产塑料制品或是打工。公司雇用的工人都是本村村民,从最初建厂时的10多个人发展到现在的70多人,目前每人每月的平均工资在2000元左右。
塑料工业远近闻名的中溪村,是伊川县乡镇企业起步最早、效益最好的村庄之一。目前,全村共有塑料生产企业70多家,生产的电线成品、电线原料、塑料管材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该村也凭借发达的塑料工业被誉为“伊河岸边的工业村”。
富起来的中溪村民并未停止创新发展的步伐。现在,村里不少企业开始生产高端产品——低烟无卤电线、电缆,这种产品不含卤素、铅、镉、铬、汞等物质,燃烧时不会散发出卤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有毒烟雾,属于环保型电线、电缆。
本报记者 赵佳 通讯员 赵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