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特展示洛阳牡丹瓷 记者 陈占举 摄 |
|
核心提示
文化是魂,只有附着在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上,才能走向市场,形成产业,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目前,我市文化产品存在种类少、特色不鲜明、精品稀缺、名品匮乏等问题。
如何开发出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打造洛阳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连日来,我市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各抒己见。
1 资源挖掘不够充分 文化产品开发乏力
近年来,我市逐步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与挖掘力度,开发出的牡丹瓷、青铜仿制品等优秀的文化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过,我市文化资源挖掘不深、文化产品研发能力整体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市有关部门的调研报告显示,上述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市的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丰富,但多数资源的利用仍处在以门票收入为主的简单经营阶段,与之相关的装饰、服饰、纪念品、饮食、影音、书画、娱乐等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匮乏,资源闲置。
文化名优品牌少,资源占有意识和创新开发意识不强。我市的文化产品区域性特色不鲜明、品种不丰富、文化包装元素不时尚,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也缺乏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文化产品开发及市场开拓的先进理念。远离产业化和市场化运作,使得我市许多文化资源看得见、带不走,文化产业关联度低,难以形成规模。
对此,洛阳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蔡运章表示,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整合,引导我市文化产品的良性开发,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2 特字当头 做大文化产品市场规模
从文化资源中找寻创作灵感,开发出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是我市改善现有文化产品结构,做大文化产品市场规模,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要内容。这是许多专家学者的共同看法。
河南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席升阳认为,要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塑造主题产品。文化内涵是主题产品的核心,也是整个文化产品体系的精髓。要按照洛阳历史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从中选取历史片段,如仓颉造字、河图洛书、浑天仪、地动仪以及历史人物和故事等,作为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开发素材。当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与现代创意元素相融合,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时,我市文化产品市场规模小的问题就有望解决了。
网友“沧海一粟”对此也有同感,他说,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名录的有100多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作为文化产品的重点开发领域。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文化迫切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延续生命力,同时,这些文化资源无需进行过度包装,开发的难度相对较小。
“沧海一粟”还认为,围绕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的产品开发,要采取政府规划、政策扶持、市场主导的模式,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道路。政府须做出详细的项目规划,结合具体项目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引导民营资本选择合适的项目,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出对路的产品。
3“内外兼修” 打造洛阳文化产品品牌
一种商品要想在市场上立足,不仅要苦练内功,着力提升产品质量,还要在外部品牌建设和宣传方面做好文章,通过“内外兼修”来提升品牌的含金量。
洛阳天钧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居超建议,有关部门必须对我市文化产品的种类、生产规模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统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现有文化产业企业提升产品质量。
文化产业企业自身也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在产品的创意、设计、制作等各个环节,严把质量关,为消费者奉上优质的产品。
有了质量上乘的文化产品,企业还要及时启动品牌战略,通过专业设计团队的品牌策划,打出企业的产品知名度。
蔡运章说:“叫响洛阳品牌,从政府角度来说,就是要尽快确立文化精品的评选标准体系。”培育知名品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旦在某个行业形成了知名品牌,该品牌对整个行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将十分明显。为了尽早发挥这种积极的带动作用,促进文化产品行业健康发展,我市有关部门可成立文化产业专家委员会,制定出相关文化产品行业的质量标准和名品评价体系,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产品开展认证工作,评选出我市的知名文化产品品牌。
对评选出来的知名品牌,要注意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加以宣传和推广,让广大市民、海内外游客充分知晓。在我市商业繁华地带可建立大型的文化产品交易市场,让企业和产品在此进行展示和宣传。总之,酒香也要勤吆喝,让人们知道:“我们洛阳有的是宝贝,这些宝贝就在身边!” 本报记者 孟山 姜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