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里,“气”字内涵丰富,可谓百媚千娇。道家的飘逸之仙气,儒家的浩然之正气,老百姓的“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之质朴追求,都藏在里面。
小时候,家里穷,碰上什么事情做砸了,双亲大人就会发话:“这么大个人,这点事都做不好,中午不要吃饭。”好,小孩子也真听话,不吃就不吃,不吃也不至于饿死。等到大家吃完,父母终是不忍,装作随意走过来,说:“讲了两句就真不吃饭了?这个气不要你争,只是希望你以后做事做人能真争气,就行了,吃饭去吧。”
1948年,朱自清受物价飞速上涨影响,加之病痛缠身,吃饭都有问题。但是他有骨气,宁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面粉。这个气,是民族气节、文人风骨,是需要争的气。有了这口气,朱自清更挺拔、更伟大。他的文章,因为这口气,可以更理直气壮地赞美人间真善美,鞭挞红尘假恶丑。
香港作家李碧华说,人总得争气,怎能靠人工呼吸过活?这个争气,是自立自强,谁也不依赖。如果贫穷,固守节操并努力奋斗,所谓弱水三千,我自得其乐,是一种境界。面对诱惑,懂得不受嗟来之食的道理,有不做“伸手将军”的底线。人就怕内心崩溃,只要吃好喝好,什么都不管不顾,活着就成了一种寄生,靠别人的“呼吸”,不但害己,也拖累别人。
林徽音的“音”字后来被她改成了“因”。“徽音”语出《诗经》,她自己是很喜欢的。之所以割爱,换成“徽因”,是当时有一个男作家叫林薇音,经常被人误认为是同一个人。她于是不堪忍受,换名,体现的是林徽因的一股傲气和自信。文不与别人一样,我的就是我的,不与林薇音有什么关系,相当有尊严。争了这股傲气,实际上保证了她创作的优秀、独特。
名人所到之处,顿成焦点,夺走鲜花也夺走闪光灯,这是一种气场。人要争气,从而形成大气场,就必须有胜过他人的胆识、勤奋、学养。倘若定了提升自身气场的路子,那就“人争一口气”,好好努力,做出成绩。
人争一口气,这气有千万种,但归结起来,逃不出不服输。面对厄运不服输,所以坚强奋起;面对对手不服输,所以刻苦钻研;面对朋友,暗暗不服输,所以真情更真,事业步步登高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