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聚 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民生科技唱主角 中青年和“海归”挑大梁
此生唯愿尽“力”报国
共和国“预警机之父”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1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郑哲敏院士:
此生唯愿尽“力”报国
    郑哲敏,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著名力学家。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济南。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至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订,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

    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郑哲敏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贡献。他带领团队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为我国相关武器的设计与效应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力学基础。他还开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

    做国家需要的事情——这是郑哲敏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毕业回国前,导师钱学森对他的叮嘱,也成为他人生的主线。

    时间回溯到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力学所操场上发生了一次小小的爆炸。硝烟散尽后,一块薄薄的铁板被炸成了一个小碗。

    这个爆炸成形实验让时任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预见到一门新学科正在诞生,将其命名为爆炸力学,并将开创这门学科的任务交给了郑哲敏。

    爆炸力学,当时全世界都还没有这样的称谓。而在1955年回国前,郑哲敏连炸药和雷管都不曾见过,但他毅然接受了任务。

    那时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两弹一星”研制,由于加工工艺落后,火箭里面的关键零件很难制造出来。

    郑哲敏接到任务,用爆炸成形的办法造出火箭的零部件。经过3年努力,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主要规律,并和工业部门合作生产出技术要求很高的火箭零部件,为中国火箭上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4年,我国开始地下核试验预研。郑哲敏独立地与国外同行同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力学模型——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并应用这个模型对地下核试验当量做出了预报。

    他还钻研10年,先后解决了穿甲和破甲相似律、破甲机理、穿甲简化理论和射流稳定性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了中国常规武器落后状况。

    出于对爆炸事故和灾害的忧虑,郑哲敏组织开展了粉尘燃烧和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研究,为国家解决了一批重大实际问题。

    “他从来都是以国家重大的、急迫的需求为选题方向,做‘雪中送炭’‘爬坡出汗’的工作。”他的学生白以龙院士说。 (据新华社北京1月18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