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千古迷雾平逢山
饕餮纹铜尊:纹饰精美 青铜礼器
苗湾村:苗妮出家白云观 情系桑梓保平安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1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千古迷雾平逢山
——兼谈河洛文化寻根之旅
    □马正标

    核心提示

    《中原远古文化》《洛阳古今》《偃师县志》等文献记载洛阳有“平逢山”,但是地点众说不一,使人疑窦丛生。孰是?孰非?如何澄清?本文试对此加以考证。

    1 平逢山——炎黄二帝诞生之圣地

    《山海经·中次六经》载:“缟羝山之首曰平逢山。南望伊洛,东望榖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虫,是为蛰虫,实惟蜂蜜之庐。其祀之:用一雄鸡,禳(ráng)而勿杀。西十里曰缟羝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奇书,传说是大禹、伯益勘修山川地理所作,经西汉刘向、刘歆等编纂而成。上述经文虽短,却清晰地介绍了平逢山是缟羝山东边的第一座山头,向南可以看到伊水和洛水,向东可以看到榖城山。山上有名为蟜虫的神,祭祀时用一只公鸡做祭品,祈祷后放掉不杀。平逢山至缟羝山十里,系缟羝山的头。

    《说文》中解为:“缟,从系,高声,白色细绢,白色。羝,牡羊也。一岁曰壮羊兆,三岁曰羝。”缟羝山向东而卧,羊头之角即平逢山。清杨守敬编绘的《水经注图》精装本和现代学者陈桥驿编绘的《水经注图》简装本,均将平逢山的具体位置标在周山南,即今辛店镇与孙旗屯乡交界之地,当为定论。

    许顺湛先生考证:“蟜虫是居住在平逢山的有蟜氏家族的信仰图腾,有蟜氏是炎黄二帝的母族。”用今天的话说:有蟜氏居住的平逢山,是炎黄二帝的姥姥家,也就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炎黄二帝生母所居之地。印证这句话的是《国语》。《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蹻氏,生黄帝、炎帝。”

    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少典氏是其父族,有蟜氏为其母族。两个血缘相近的部落首领,为争夺领地而引发了阪泉之战,黄帝部落打败了炎帝部落,两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民族,黄帝被后人尊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

    从这个意义上说,澄清平逢山究竟在哪里,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归属之争,关系着华夏民族发展演变以及华夏文明的产生与繁衍的轨迹。换言之,可从中寻到中华民族之根。同时我们也可以从这则神话中体味“蟜虫之神,状如人而二首”乃指有蟜氏生下炎黄二帝,有着同根相连、同气相求、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蜂蜜之庐”乃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在河南、陕西一带盛行的窑洞。

    2 神奇廆山——河洛大地的净土

    印证平逢山位置的另一佐证是廆(Guī)山,廆山在哪呢?《山海经·中次六经》这样记述:“又西十里曰廆山……交觴之水出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阴,而北流注于榖水。”

    《辞源》注:“廆,山名。《山海经》‘缟羝山又西十里曰廆山’,清郝懿行谓‘魏,廆音同,廆山即魏山’,又名谷口山,在河南洛阳市西南。”

    郦道元在《水经注·榖水篇》中说,俞随之水即孝水,向北注入榖水,即今东入洛阳的涧河。孙旗屯乡三岔口村至涧河(榖水)汇入处当地人称王祥河,系因晋孝子王祥卧冰求鲤献母而得名。郦道元久居洛阳且为官多年,个中缘由必然熟知,料非谬说。

    笔者故乡涧西区西马沟村在王祥河畔,儿时多在河中玩耍,也知其故。俞随之水(孝水)正是发源于廆山,即今孙旗屯乡引驾沟村村南,其山头村人称之老鳖疙瘩。鳖者龟也,本地人多认为龟鳖一家,龟与廆同音通假。远望其山葱茏别致,老鳖(龟)伸长脖子扎向西北吸水。山下几汪山泉,汩汩流淌,清可见底。据引驾沟村人讲,此泉正是俞随之水(孝水)之源,其泉水质量极佳。

    3 平逢山非邙山,后人多附会

    《山海经·中次三经》中描述的萯山、敖岸山、青要山、宜苏山、和山均在邙山系上,并无平逢山之说,和“中山六经”描述平逢山、缟羝山、廆山等根本不在一个山系。

    历史文献中,从周公营建洛邑到西汉,邙山或北邙并不见经传。洛邑那一带称为“郏”,取黄河、榖水、洛水相夹之地带。上古时榖水、洛水洪大,曾发生过著名的“榖洛斗”,就是明显的例子。两晋文献中始现邙山、北邙字样,唐时大量出现在诗词歌咏中,而且多与陵墓有关,故邙山、北邙有“亡人之邑”之说。

    东汉光武帝刘秀对大臣窦融说了这么一句话:“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灞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令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令流水而已。”什么意思呢?这句话体现了刘秀对陵墓建造的思考:从汉文帝与窦皇后合葬灞陵未被破坏的样板出发,思考营建巨大的覆斗型陵墓常被盗挖的现实,提倡简葬,模仿自然山丘,引来流水,使陵墓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令盗墓者难以发现,从而达到“入土为安”的长久目的,开创了“因山为陵”“垒土围山”“筑丘融陵”的营葬风气。郭璞之后,后代阴阳风水师“望龙脉、察护砂、定风水、点真穴”,形成了邙山、北邙乃风水宝地的学说。

    察平逢山之说在远古,郏山之说在周公建洛邑之后,邙山、北邙之说更在东汉以后,三者时空界限均在千年之上,而且所蕴涵的地域文化清晰可辨,将其混说,既无助于理清河洛文化之头绪,又易造成后学者舛误曲解,实为不妥。

    4 寻“根”求“源”,打造洛阳名片

    就全国而言,寻求炎黄子孙之根在哪里的步伐一直就未停息过。“炎黄生于曲阜”说、“炎黄生于天水”说、“有熊”说、“绵山故里”说、“河北涿鹿”说以及宝鸡的炎黄陵和炎帝祠,湖南茶陵的炎陵山、皇山等,无不相继成为寻根文化的热点、看点。层出不穷的“研讨会”“寻根文化”“朝拜大典”构成了当代寻根文化旅游的主旋律。

    洛阳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从炎黄二帝到夏商周所形成的儒家文化应是河洛文化的主流文化,同时也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历史进程。因此,我们须在洛阳打造这个“根文化圈儿”,进一步开发“孔子入周问礼”的现实价值,真正把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学说做大做强,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双丰收。

    毕竟,全国有一亿多“客家人”,他们的“根”在中原,“源”在河洛,寻“根”求“源”乃是黄种人的内在需求。为此,平逢山正是洛阳文化寻根之旅的第一站,正确认知其意义,做好“第一站”的开发,必能引发河洛文化的厚重机栝,带来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为洛龙区档案史志局局长)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