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明堂”“天堂”交相辉映,成了人们近距离感受大唐文化的好去处 记者 潘郁 摄 |
|
本报记者 姜春晖
去年,穿上“晚礼服”的卢舍那,让龙门石窟“火”了——试营业当日,即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掀起了一股“夜游龙门”的热潮。
继印度风格佛殿之后,又一异域风情佛教建筑群——泰国风格佛殿,去年在白马寺建成并部分对外开放,白马寺国际佛教园区初具规模。
2012年,高科技“包装”后的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一期项目——“明堂”正式开放。截至目前,该景区接待游客10万人次,成为游客近距离感受大唐文化的好去处。
…………
一个创意,带来一个产业;一粒因子,激活一座城市。这便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魅力所在。但此般魅力,在我市还仅仅局限于个别领域、个别项目、个别产业。文化、文物、旅游深度融合的大气候远远没有形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综合效益发挥得还很不够。
正如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所指出的:文化旅游市场化程度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不够、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推进缓慢、文化旅游公共平台建设滞后、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发挥不充分等问题还相当突出。
——项目落地“卡脖子”。翻开最新一期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重点项目推进表,不难发现,2012年年初承诺的21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中,只有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等6个项目推进顺利,有8个项目还处于前期运作阶段,有5个项目因推进困难而搁置。
——资金“卡脖子”。比如,关圣文化产业园、丝绸之路文化展示、白马寺周边改造提升项目等都因资金不足,迟迟没有实质性进展。
——体制机制“卡脖子”。以市游客服务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原定于2012年10月开建,但因多部门管理、部门之间协调不力,至今仍未动工。
剖析问题方知任重道远,迎难而上才是制胜王道。
名城建设,“上承洛阳辉煌的历史,下启洛阳美好的未来”。复兴千年帝都,绝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如何突破招商、征迁、融资、人才等重重难关,实现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开花、结果?市委十届九次全体(扩大)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给出了“处方”:
一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今年,我市将以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汉魏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加紧“活化”文物资源,推动文化、文物、旅游深度融合,唤醒沉睡的历史,让古都“活”起来;以龙门石窟等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为主平台,开发一批中医康复疗养园、温泉康体疗养园和体育健身游乐园等;广泛吸纳社会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等进入景区,打造若干个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同时,我市通过转让景区开发经营权、参股重组等形式,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旅游拳头产品。
二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重大项目是文化旅游业的“脊梁”,而撑起这个“脊梁”,关键在于狠抓落实。今年,我市将按照“一心两翼”的基本布局和“四大板块”的特色定位,强力推进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等17个重点考核项目和偃师龙华欢乐园、孟津县汉魏风情园等40个重点督查项目建设,完善督查机制,健全考评机制,严格问责机制,力争闯出一条具有洛阳特色的名城建设之路。
三是充分发挥品牌优势。牡丹文化是洛阳最大的品牌,为进一步提升这一品牌,今年我市将首次举办国际级牡丹论坛——2013中国(洛阳)国际牡丹高峰论坛,邀请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的牡丹研究专家,共同探讨“现代科技与牡丹产业发展”主题,借力宣传,加大牡丹产品科研和推广力度。同时,我市还将全力建好伊滨万亩牡丹产业园、西工洛都皇苑、孟津平乐牡丹画产业园等项目,将其建成洛阳牡丹文化的展示厅。
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洛阳豪迈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