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春 曲
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微”快乐也快乐
美国式学雷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3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话说二十四节气
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寇玺

惊蛰

惊蛰(篆刻)    作者 耿红霞

桃始华 鸧鹒(黄鹂)鸣 鹰化为鸠

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陆游《春晴泛舟》

惊蛰响雷(剪纸) 作者 畅杨
    正值“九九”艳阳天,大地回暖,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万物重生的景象提醒着我们,惊蛰到了。

    每年阳历3月6日前后,地球到达太阳黄经345度时便是惊蛰节气。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节气,从这一节气开始,气温上升得快,古时候称其三候为“一候桃始华;二候鸧鹒(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这个桃花红、梨花白,黄鹂鸣叫、燕子飞来的时节。

    念着“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春耕多一遍,秋后多一担”的农谚,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人们忙活在田间,正是春耕、施肥和灭虫的好时候。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天清闲的日子了。

    辛勤的农夫用犁耙在田地里划出深深浅浅的烙印,诗人们则被此时的美景吸引,用诗句勾勒惊蛰的生机。金代曾有诗人在《春雷起蛰》中写到:“千梢万叶玉玲珑,枯槁丛边绿转浓。待得春雷惊蛰起,此中应有葛陂龙。”沉睡一冬的枯枝焕发出新芽,渐浓的绿色透出阵阵生机,万物被春雷唤醒,和雨水比起来,惊蛰前后春意更浓。

    惊蛰唤醒地下冬眠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在此时多了起来,于是,这时有些与除虫相关的习俗,如“打小人”。节气当天,人们手持艾草,以香味驱赶害虫。时间长了,这些害虫有了指代,也象征身边的“小人”,伴着传承与演变,如今,不顺心的人拍打纸偶,或是到庙里烧香拜佛,都有“打小人”之意。

    在洛阳的一些郊县或山区,人们要在自家门槛、窗台上放一些用玉米面做的灯盏,里面放上食用油,插上灯芯点着。这样,晚上蝎子就不敢出来蜇人了,第二天,这些面食还能供人食用。

    惊蛰节气多处在农历二月前后,因此也被叫做二月节,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就在惊蛰节气中。传说,冬眠的龙被春雷的轰隆声惊醒,抬头飞腾升天,行云布雨,迎接春天的到来,所以称为“龙抬头”。洛阳在这日有不少习俗传承至今,最流行的便是理发了,听长辈们说,老洛阳有腊月二十七以后不再剃头之忌,到了“龙抬头”这天,刚过了一个多月,正适合理发。所以,不少人趁着“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讨吉利“剃龙头”。

    除了理发,以前很多家庭会在这天烙饼馍。饼馍在鏊(ào)子上多翻几遍,预示着去掉身上的晦气,迎来好运气。据记载,洛阳周边县区还有蒸窝窝、炒面做油茶的习俗。由于县区多山林,会有野生动物出现,所以在万物回春之时,将盂形的窝窝头供奉山神,寓意“罩狼眼”,而油茶则为“糊狼眼”,是百姓们期盼山神看管好各类猛兽,保佑家中平安的意思。

    二月二还有什么说法?在赵金昭编写的《洛阳传统儿歌游戏》中,记载着不少关于二月二的儿歌:二月二,拍门头,金子银子往下流。二月二,敲梁头,大囤满,小囤流。二月二,拍大床,蝎子不蜇俺的娘。二月二,拍鸡窝,俺的小鸡下蛋多……在这些儿歌中,有不少拍打的动作,表达了农民祈求五谷丰登、平安喜乐的美好愿望。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