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铺沟石窟 |
|
■简介 在嵩县田湖镇铺沟村洛栾快速通道边,坐落着省文物保护单位——铺沟石窟。铺沟石窟现存六窟,是中小型石窟的典型代表,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1987年被公布为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散落路边的明珠
日前,我们在嵩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吴建设的陪同下来到嵩县田湖镇。车行几分钟,在洛栾快速通道边停了下来。走下车,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包近在眼前。山包上开凿了大大小小的石窟,这就是铺沟石窟。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铺沟石窟特殊的地理位置。铺沟石窟地处九皋山、西岩山和陆浑岭之间,属丘陵和河谷平川地带,西高东低,窟前伊河从南向北流过,可以说是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石窟就开凿在西岩山南岭的山包上,山石属灰色粗砂岩。
我们看到,铺沟石窟下方稍微低矮的一部分已用砖和水泥封闭保护起来。吴建设说,石窟下方低矮,行人可触摸,时间长了不利于保护,于是他们就采用了下方封闭式管理的方式。
自北至南存六窟
吴建设介绍,铺沟石窟地面现存6个石窟,自北至南编号为第1窟、第2窟、第3窟、第4窟、第5窟、第6窟。
第1窟至第5窟自上而下错落毗连,窟平面接近方形,穹隆顶,窟门呈方形,上部凿有小方洞,原有窟檐。五窟造像基本相似,正壁皆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尊有火焰纹背光;东西两壁刻有弥勒小龛、千佛龛、涅变、维摩变等。
第2窟面积最大,正中佛高1.5米,南壁佛高1米,北壁整齐排列着八行佛像,每行五尊,共四十尊,呈方格形,每行之间刻有募化者和刻造者的姓名。因石质粗糙,加之长期受自然灾害侵袭,窟门大部分被损坏,许多造像风化剥落。
第6窟俗称“六郎窟”,据说得名于杨家将的杨六郎。据传,北宋时期,杨七郎曾手刃潘仁美三公子,潘仁美一直怀恨在心。杨业被辽军围困在陈家谷后,杨七郎被潘仁美的军队乱箭射死。后来寇准巧令潘仁美伏罪,但潘仁美只被削职为民,并御赐金碗银筷,令其乞讨返乡。杨六郎气愤难平,遂预伏此窟,当潘仁美路过时,将其截杀。
六郎窟平面近方形,穹隆顶高5米,宽6.6米,正面刻佛像一尊,高1.8米。主佛体形高大,占据石窟主要部位。外壁雕满千佛,大多两肩齐平,深目高鼻,形象端庄。
应为北魏后期造像
铺沟石窟是当代命的名,它原来的名字已不可考。关于确切的开凿年代,由于缺少碑刻题词和方志记载,也不可考。有学者曾提出,这六窟佛像面部瘦长,双肩瘦削,衣纹的雕刻使用平直刀法,坚劲质朴,从现存的窟龛形制、造像题材、造像配置、造像风格及装饰来看,应为北魏后期的造像。
尽管规模较小,但学者们认为,铺沟石窟是北魏后期中小型石窟的典型代表,为研究当时洛阳地方民间佛教组织及其信仰提供了历史资料。
见习记者 孙小蕊 通讯员 吴瑞民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