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板娘牛云霞(左)和她的好姐妹王会芳 |
|
牡丹文化节期间,不少外地人到关林朝圣,但也有不少本地人到关林专门为吃碗红薯手工面条。一个小面馆,两位普通的农家妇女,她们用家的味道赢得回头客。
到小面馆吃饭要排队
昨日,临近中午,走进位于关林附近的红光手擀面馆,老板娘牛云霞和好姐妹王会芳正忙活着。
案板前,牛云霞弓着腰、扎起马步,用擀面杖先把白面和红薯面揉成的面团擀成面饼,然后拿擀面杖卷着面饼前推后拉……直到面饼变成面皮,厚薄合适。她在擀好的面皮上均匀撒一些玉米面后,将它一上一下叠起,刀起刀落,切成面条,抄起轻轻一抖,放入笼屉备用。
一旁的王会芳则焯好豆芽,洗好菠菜,拿起海碗倒入芝麻酱、碎花生调匀,然后拿起蒜臼捣起蒜泥来……
11时30分,第一拨顾客来到店中。滚烫热水放入面条,快煮熟时,放入菠菜,待面和菜煮熟后捞起过水,放入蒜汁、芝麻酱等调料,一碗清香扑鼻的面端上饭桌。
“来碗红薯面!”一会儿工夫,店内五张桌子坐满了顾客,外面仍不时有人进来。有顾客驱车前来,在门口排队等候;也有人为赶时间,要上一碗面蹲在门口大快朵颐……
一碗面“品”出家的味道
今年四十出头的牛云霞是龙门园区张沟人,现居关林附近。两年前,她接下家门口的十几平方米的面馆,叫上邻居王会芳,一起张罗起她们的小生意。
“之前没有做过这活儿,真是眼前一抹黑。”牛云霞说,擀面条是做姑娘时就会的手艺。但众口难调,怎样靠一碗面赢得回头客,成为她们面对的最大问题。
原来面馆的不少熟客一看店里换了人,转身就走;也有顾客说,她们的面没有以前那家做的面好吃。一次,听到一位顾客抱怨面味道不行,王会芳赶紧停下手里的活请教有啥差别。那顾客却放下钱说,自己琢磨吧。
“自己琢磨,那我们就好好琢磨呗。”牛云霞说,如今做手工面的餐馆少,爱吃这面条的人也多是怀念小时候家里的味道。想到这些,她们开始按照家里吃面的习惯研究配料,放上芝麻酱,仍觉得不够味,又将炒熟的花生米研碎,再加入其他调料,反复试验,请家人和亲友品尝、提意见。
“我们增加了鸡蛋卤、甜面叶,还调了凉菜、熬了皮冻。”王会芳说,后来,那位让她们“自己琢磨”面味道的顾客,也隔三岔五来吃面。
贴心服务迎来回头客
从刚开始每天只卖出十几碗面,到如今顾客盈门,牛云霞说,除了保持红薯面条的手工做法和味道外,她们也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服务办法:面一次只能下三四碗,这样面不容易黏糊;为了避免顾客久等,顾客坐上桌,先端上一碗香甜的红薯面汤。不同顾客口味不同,遇见老年人,她们会将面煮得软一点;遇见干体力活的师傅,面筋道一些;遇见小姑娘,多放芝麻酱和蔬菜。
“关键是俺这搭档好,缺了她还真不行。”牛云霞说,自己不善言辞,出力擀面在行,但和顾客打交道全靠王会芳,她们一个主内一个主外,相互配合,这小店才运转起来。
牛云霞说,看着生意越来越好,不少人给她提议买台机器,省时省力。她坚决不干,虽然擀一上午很费时,但大家就是来吃手工的味道。她说:“用给家人做饭的方式对待每碗面,才能留住顾客。”
本报见习记者 武怡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