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以“花开中国”为主题,将民族经典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受到观众好评。对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开幕式文艺演出的几位主创人员。
回归艺术的音乐舞蹈诗剧
任卫新,国家一级编剧,曾参与第3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的策划,此次是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的策划人之一、撰稿人。谈起这次创作,任卫新说,洛阳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时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聚集洛阳,主创人员首先想到了古人留下的许多有关洛阳和牡丹的诗词歌赋。
“如果只作为一台诗歌朗诵会,不足以表现开幕式的盛典气象。”任卫新说,于是,开幕式独辟蹊径,遴选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四大名篇来布局,内容包括一赋、一辞、一诗、一记,即《洛神赋》《木兰辞》《将进酒》《牡丹记》,并将音乐、舞蹈、诗朗诵三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
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主任肖向荣是此次开幕式文艺演出第二章《木兰辞》的导演。谈到本次晚会的定位,他说,此次开幕式文艺演出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回归舞台、回归艺术,这种崭新独特的艺术形式区别于一般大型晚会,与其说是一场文艺演出,倒不如说它是一场音乐舞蹈诗剧。
文化经典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昨晚的开幕式演出大胆创新,突破以往牡丹文化节中“就牡丹来唱牡丹”的表现形态,充分利用历史中有关洛阳和牡丹的名篇佳作为创作元素,改变过去牡丹文化节常态性的审美定式。
作为开幕式演出的策划人之一、文学统筹,王晓岭同时也是第一章节、第二章节的歌曲《汲水歌》和《思乡曲》词作者。王晓岭说,在呈现文化经典的同时,还要突出整场演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将文化经典与现代艺术融合,是本场演出的亮点。这场文艺演出中既有激情雄伟的音乐,又有生动激昂的舞蹈,还有真挚抒怀的诗朗诵,通过音乐、舞蹈、诗朗诵三种形式生动结合,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成为推介洛阳历史文化的名片
本次开幕式文艺演出本着节俭办会、开放办节的原则,整场演出以剧情表现为主,打造全新概念的开幕式演出。
任卫新说,过去很多演出都强调舞台的包装,靠明星来支撑,虽表面热闹,却忽视了艺术本体。第31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在创作之初就强调不走奢华、大型演出路线,不刻意包装舞台,但要保证节目有创意、有看点。
“它区别于一次性的庆典晚会,可作为一场文化演出在洛阳长久留传,成为一张推介洛阳历史文化的名片。”肖向荣说,开幕式文艺演出中的每一章节都相互独立,以他所导演的《牡丹辞》为例,许多参演人员都来自洛阳本地,只要稍加编排就可以成为永久的经典剧目,通过这些演艺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留给洛阳更多精彩。
本报记者 李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