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驾游、自助游等旅游消费方式逐渐升温的时代,只有构建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体系,才能让游客真正实现“我的旅游我做主”,才能提升一个城市的人气和产业成熟度,才能真正形成“大旅游”。
旅游公厕、景点指示牌、旅游信息亭、智慧旅游系统……洛阳如何通过提升这些服务设施,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步伐?
4月召开的全市旅游产业大发展动员大会提出,要按照“方便游客、服务游客”的原则,参照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通行标准,以旅游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功能,用更加人性化的配套服务体系,让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更加便利。
公共服务的“短腿”之殇
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明堂……如果说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的“硬环境”,那么,我们能为游客提供的公共服务,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就是旅游“软环境”。
黄薇是来自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名导游,每年牡丹文化节,她几乎都会带团来洛阳。
“现在,游客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多,洛阳在这方面的服务设施短板很多。”黄薇说,与一些旅游先进城市相比,洛阳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还有较大差距。譬如,交通指示牌只设置在一些主干道上,数量不够多,标准不统一。再譬如,游客服务中心规模小、管理乱,不能为自助游客提供良好的引导和行程推介服务。
公共服务这个“软环境”太“软”,已成为我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的一大短板。
由于我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职能分散、资源条块分割,导致旅游集散体系不完善、旅游服务要素功能不科学等问题长期未能得到解决。
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魏立峰表示,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作为旅游城市必备功能的旅游集散中心;各车站、机场等与各主要景点之间的公共旅游专线数量仍较少,没有形成旅游景区间的畅通对接;市旅游信息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旅游导识系统和城市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不够完善,旅游服务的人性化、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明显滞后;旅游志愿者服务,旅游保险、救助、投诉体系建设有待推进等。
由于公共服务功能不完善,很多来洛游客成了“匆匆过客”,洛阳旅游产业二次消费始终未能真正“激活”,旅游资源也难以转变为经济效益。
“软硬兼施”健全服务体系
老城历史文化街区、隋唐洛阳城“一区一轴”、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随着一个个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重点项目的推进,洛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愈来愈彰显出千年帝都的风采。
然而,洛阳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的路还很长。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来洛游客中,自助游散客已逐渐取代团队成为客源的主体,约占总量的95%。
相比团体游客,这些自助游散客对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从抽样调查情况看,游客对我市旅游的吃、住认可度还可以,但对游、购、行、娱的认可度较低,特别是散客对旅游服务的满意度较低。
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软硬兼施”,一手抓旅游产品建设,一手抓服务质量提升。
基于此,去年以来,我市启动了旅游标准化九大重点行业提升工作,着力提升全市旅游相关部门和企业在管理、信息、惠民、理念等方面的服务“软实力”,打造一批旅游公共服务精品。
今年牡丹文化节前,我市新增了1300余块公厕导引牌,市区还新增了100余座旅游标准化公厕,并在重点区域增设了一定比例的残疾人专厕、母婴设施。 (下转02版)
本报记者 李东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