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宜阳韩都故城城墙一角
图② 灵山寺斗檐
图③ 五花寺塔
图④ 新安函谷关
图⑤ 水泉石窟
图⑥ 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近日,我市文物保护工作传来喜讯:全市22处文物保护单位晋级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我市历次入选“国保”数量最多的一次。
第七批入选数量与前六批总数相当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纳入这个国家保护‘大盘’中,除能享受相关资金支持外,文物今后的规划性保护也被提上议事日程。”市文物局文物科科长蔡丹介绍,此前,我市有21处23项文物遗址、遗存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上第七批入选的22处,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到43处45项。
为何这次会有这么多不可移动文物入选“国保”?
蔡丹说,这是我市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的结果。2009年5月,国家文物局启动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选工作。为让我市一些文物古迹能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保护,市文物部门成立了专门申报团队,开始了繁重的申报范围、标准认定、信息搜集、文本编制等工作。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结果和各县(市)区文物部门推荐的名录,市文物部门初次选出近90处不可移动文物。
“国家对申报入选‘国保’的文物保护单位要求严格,不仅要求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相对完好,而且要极具特色,具有重要保护价值。”蔡丹说,为了筛选出既符合申报要求,又让少数亟待保护的文物得到更高规格的保护,市文物部门多次组织文物专家,耗时近半年,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构建、价值逐一进行实地考察。2010年,市文物部门最终挑选出54处文物保护单位推荐申报至省文物部门初审;初审通过后再上报国家文物局最终审定。
“我市入选‘国保’数量大幅提升,与近些年来国家重视文物保护、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密不可分。”市文物局局长刘德胜介绍,文物遗址、遗存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的历史记忆,现在国家实力增强,对包括文物保护在内的文化事业越来越重视,投入也不断加大。我市这次申报“国保”工作正赶上了好时机。
风蚀严重的宋代砖塔获保护机会
蔡丹介绍,申报“国保”,除了提供文物史料考证、保存现状、精准测量等相关资料外,还要经过国内130多位文物知名专家挑剔的评审、复核。
“进一步挖掘这些文物的文化价值,对能否入选‘国保’起到关键作用。”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我市向省文物部门推荐的54处不可移动文物彰显其特有文化价值,市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对这些不可移动文物的文化价值反复考量,挖掘出其新价值,赢得了专家们的认可。
例如,1997年夏季,北京大学考古学系在瀍河回族区调查时发现的旧石器时代北窑遗址,为首次对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的露天遗址进行大规模科学发掘,填补了洛阳旧石器考古的空白。后经相关专家进一步研究,挖掘出其新价值,该遗址为研究该地区的环境与文化变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同时,还为研究全球气候变迁及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重要材料,为研究南北旧石器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次入选“国保”的宜阳宋代五花寺塔,是我省罕见的大型宋代砖塔。
“尽管政府部门对五花寺塔制订了保护规划,采取了修建围墙等保护举措,但受风蚀等自然因素破坏较严重,亟待进一步保护。”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说,为了让这座宋代砖塔获得国家级保护机会,市文物部门邀请省内外专家反复对这座塔的史料进行研究,挖掘出五花寺塔是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砖塔,在河南独一无二,在全国也具有不多见的独特文化价值。
该负责人说,仅完成该塔申报材料中的价值评估部分就耗时近1个月,研讨、修改有10多次。令人欣慰的是,五花寺塔终于跻身“国保”,赢得了可贵的高规格拯救、保护机会。
涧西苏式建筑群从“市保”跃入“国保”
从本批入选“国保”名单中记者发现,洛阳西工兵营和涧西苏式建筑群,这两处分别于1914年和1954年开建的近现代建筑群也名列其中,成为备受业界关注的新亮点。其中,涧西苏式建筑群就是从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直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蔡丹说,从全国第七批入选的“国保”名单来看,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景观等近现代新型文化遗产开始列入国家保护范围。例如,涧西苏式建筑群入选“国保”。这说明,不仅明清以前古代遗址、遗存等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受国家重视,而且近现代重要史迹的保护也开始越来越受到重视。
洛阳在近现代史上有一定地位,也留下了大量重要史迹。这次申报工作也给洛阳文物保护工作者一个重要启示:争取多方支持,抓紧对近现代重要史迹进行保护应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本报记者 张喜逢
看,这10处属同一“家庭”
古遗址10处
七里坪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
位置:栾川县栾川乡七里坪村东岭
概况:遗址呈不规则椭圆形,东西最长1080米、南北最宽550米,实际总面积344946平方米。土色黄褐,土质松软,土层深厚,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3万年),考古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该遗址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厚度为2米至3米,文化层距地表深约4米。
入选理由:该遗址所见石器类型较少,制作方法较为简单,石器形制具有较明显的南方特征,对研究南北方远古文化的交流及豫西地区早期旧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北窑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
位置:瀍河回族区
概况:遗址呈不规则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发掘面积约340平方米。1997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调查时发现该遗址后,我市文物工作队对其进行考古发掘。该区域分5层,石制品在各层中均有发现。该遗址石制品主要是由石英岩砾石制成,以石核、石片、石块等初级产品为主。从石制品的加工来看,许多石器向破裂面加工,主要器形有刮削器,其他有尖状器和砍砸器。
入选理由:北窑遗址的发掘,是对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露天遗址进行的首次大规模科学发掘。它不仅填补了洛阳旧石器考古的空白,也为研究该地区的环境与文化变迁提供了丰富资料。北窑遗址的发掘,还为研究全球气候变迁及人类生存环境提供了重要材料,为研究南北旧石器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土门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位置:伊川县白元乡土门村
概况:遗址东西长800米、南北宽250米,总面积20万平方米,由西向东依次堆积着河南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遗存。该遗址最初发现于1965年,经调查挖掘后发现房屋4座、瓮棺葬3座,并出土一大批典型器物。其中,用来作瓮棺的陶缸上有别致的图案,在仰韶文化中甚为罕见,被命名为“伊川缸”。从文化面貌上看,土门遗址、洛阳王湾遗址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比较接近。1963年6月,土门遗址成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入选理由:土门遗址为研究伊河流域史前先民的生存状况及仰韶时代的史前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特别重要的是,该遗址发现了许多的泥质红陶缸,作为当时的一种葬具,其在形制上与王湾一期所见的深腹罐(缸)有明显差异。此外,该遗址还包含有少量伊洛地区龙山文化的晚期遗存。
桥北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位置:嵩县库区乡桥北村西南部龙驹河口
概况:该遗址紧邻陆浑水库,地势较高,分布面积较广,达23.2万平方米,龙驹河自西向东将遗址分为南北两半。
遗址东南部发现墓葬区一处。遗址地表遗物丰富,考古人员曾采集有大量的陶片、石器和少量骨器。其中陶器可辨器型有尖底瓶、罐、钵、豆、鬲(lì)、盆等,石器以磨制为主,另有少量斧、铲、凿、刀、磨石、锛(bēn)、纺轮等打制器,骨器有骨笄、骨针等。
入选理由:该遗址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阶段的遗存,具有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早期特征,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西王村遗址
时代:新石器时代
位置:洛宁县赵村镇西王村
概况:遗址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型聚落遗址,保存基本完整。整个遗址西高北低,地势起伏较大,呈阶梯状分布。遗址内出土泥质红陶、夹砂灰陶、黑色细泥磨光陶等陶器,石斧、石刀和石网坠等石器,骨器有骨锥等。
入选理由:西王村遗址面积大、内容丰富,是研究洛河流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分布、发展及与其他文化类型之间关系的重要遗址。
洛阳东周王城
时代:东周
位置:西工区和涧西区
概况:东周王城城址略呈正方形,四周有夯土城墙。城墙全系夯土所筑,夯土层厚约10厘米。夯土城墙内发现有春秋时期的陶片,证明该墙的下部应兴建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城墙外侧经过修补后继续使用。城内西南隅发现了两组南北毗邻的大型建筑基址。城内西北隅有一处规模很大的战国时期烧制陶器的窑场。在城内两座大型建筑基址的东侧共探出粮窖约80座。东周王陵区及墓葬区位于东周王城城址的东部。
入选理由: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及整个城市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中国城市考古的重大收获,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遗址为我市著名的“五大都城遗址”之一。
刘国故城
时代:春秋、汉
位置:偃师市缑氏镇陶家村村北
概况:春秋时期,刘国因周项王季子刘康公始封于此地而得名,亡于周贞定王前后,历时约200年。据史载,刘康公子孙五代俱为周王室卿士,都城可与秦之咸阳匹敌。该城建在缑氏镇陶家村北一个三面临涧、地势高的天然半岛上,东西宽约650米、南北长约1220米,城东、西、北三面临涧,涧深约20米,以崖代墙,为我国建都史上所罕见。经勘探,故城南面有城墙为夯土营筑,东西全长412米,分东、西两段,中部置门做向外通道,城外修有护城壕。城北今郑窑村与符家寨村间为当时刘国的墓葬地。
入选理由:刘国故城为研究春秋时期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春秋时期都城的布局、建筑风格等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宜阳韩都故城
时代:战国、秦、汉
位置:宜阳县韩城镇东关村
概况:宜阳韩都故城遗址为都邑遗址,遗址形制略呈长方形,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总面积约310万平方米,距今2000多年。遗址内保存有大面积夯土基址、作坊遗址、贵族墓葬等,出土一批青铜器、陶器和玉石器等,城北的秦岭南麓分布着战国时期的4座大冢和数量较多的土坑竖穴墓。宜阳韩都故城是东周列国都城中保存较好的一座,地下文化层包含丰富、保存较好。
入选理由:宜阳韩都故城规模较大、文化遗存丰富、保存完好,是战国、秦汉时期的著名城市,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全面地勘探、发掘韩都故城,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史、古代城市发展史有重大的价值。
新安函谷关
时代:西汉
位置: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
概况:汉函谷关是两京(西安、洛阳)故道上一处重要的建筑。自汉代起,汉函谷关作为由洛阳出发西行的第一门户,是两京之间的重要通道,它对保护两京安全,维护东西方商贸、文化交流正常进行,为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在2000多年间,此关曾多次修缮,有不同时期的砖石、瓦当等遗存、遗迹证明,2007年10月10日,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丝绸之路捆绑项目申遗预备名单。现存的汉函谷关关楼是1923年重修的,有康有为所题匾额。
入选理由:新安函谷关作为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陵采石场
时代:北宋
位置:偃师市大口乡翟湾村、董村
概况:遗址以四道沟口为中心,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300米。该遗址目前尚存有大小不同的采石坑及采石断壁遗迹,并有大量的半成品和采集中途废弃的石料遗物。这些遗迹、遗物上多存有錾(zàn)痕和錾取石料的錾窝。
入选理由:由于该遗址远离村庄,人为损坏较轻,反映了该遗址的原始面貌。其对研究宋代皇陵建制及宋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起到了重要的补史、证史的作用。
本报记者 王晓丹 马毓鋆
见习记者 武怡晗
瞧,这12处分属“五户”
古墓葬4处
洛南东汉帝陵
时代:东汉
位置:偃师市高龙镇、大口乡、顾县镇和伊滨区庞村镇、寇店镇、李村镇
概况:东汉王朝共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有11座分布在洛阳附近。5座帝陵坐落在汉魏故城西北的邙山上,另外6座帝陵坐落在汉魏故城东南的万安山麓,这就是东汉帝陵的邙山和洛南两大陵区。洛南东汉帝陵区葬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6位皇帝。如今这些陵区内墓冢林立,基本保存着皇陵气势恢宏、肃穆威严的原貌。2008年,洛南东汉帝陵入选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入选理由:洛南东汉帝陵远离城区,文物保护较好。洛南东汉帝陵区域内的帝陵、陪葬墓群等遗存和珍贵文物对研究东汉历史有重要意义。
魏明帝高平陵
时代:三国
位置:汝阳县工业区茹店村
概况:魏明帝高平陵是三国魏文帝曹丕长子曹睿之墓,该陵冢封丘为椭圆形,面积约1.5平方公里。据探测,陵冢封丘由夯土分层夯制,四周发现有夯土墙基、残砖、残瓦及陶质水管等残片,原陵应有神墙、祭殿及守陵建筑,因未钻探发掘,陵内文物和陵园原建筑分布不详;北侧120米处为司马懿以保护陵冢、畅通水路之名,行破陵冢风水之实所掘的壕沟;南侧是与高平陵事变相关的战沟;东南1.5公里处有守陵官兵及曹姓族人后裔居住的曹留庄村。
入选理由:魏明帝高平陵是三国时期推行薄葬制度后所筑的帝王陵冢,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汉魏帝王陵冢,对研究曹魏陵寝制度、墓仪规制、丧葬习俗具有珍贵的学术科研价值和历史价值。
后晋显陵
时代:五代
位置:宜阳县盐镇乡石陵村西侧
概况:后晋显陵位于宜阳县城北12.5公里的石陵村西约400米处,是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的陵墓。土冢呈覆斗形,底部周长100米、高20多米,系夯土筑成;神道在冢南,长300米、宽25米;9对石象生已被淹埋地下,仅露两根石望柱顶端,一对石虎被移置村内保存;冢前有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立的石碑一块,上书“晋唐祖墓冢”五字。
入选理由:我国历代帝陵或凿山为陵或平地起陵,气势磅礴,王气十足,但后晋显陵违背这一常例,选择地势低洼的沟沿之地。因此,显陵是研究历代帝陵建制的又一新资料,为研究工作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实物资料。
程颐、程颢墓
时代:北宋
位置:伊川县城关镇西
概况:程颐、程颢(hào)墓位于伊川县城西侧的荆山脚下,是我国北宋著名的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及其父亲程珦等人的家族墓地。墓园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占地50多亩,由山门、墓祠、神道和墓地几部分组成。二程墓于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入选理由:程颐、程颢墓形制规整、保存完好,是研究宋代墓葬形制以及宋代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墓园内的明、清两代4通墓祠修复纪念碑,对研究当时的历史文化和石刻艺术有较高价值。
古建筑2处
五花寺塔
时代:宋代
位置:宜阳县三乡镇东村村
概况:五花寺塔为五花寺院内的佛塔,寺院已荡然无存,地面仅存大量残砖碎瓦和孤塔一座。经河南省古建筑专家鉴定,五花寺塔为宋塔。五花寺塔为砖石混砌结构的密檐式塔,平面八角,塔身九级,高37.2米,壁厚4米,塔基外部周长32米、内部周长12米。塔基用条石铺砌,塔身为砖筑。塔的一、二、三、四、六层正南设有塔门,门两侧装饰有砖刻浮雕的力士或菩萨像,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入选理由:五花寺塔的建筑风格独特,建筑手法别致,外形雄伟秀丽,为研究宋代建筑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五花寺塔与当时的宗教信仰、经济文化有密切联系,又与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故里有关,对研究这一地区古代宗教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灵山寺
时代:金代至清代
位置:宜阳县凤凰山北麓
概况:灵山寺位于凤凰山北麓山腰间,坐南朝北,背对灵山,面对洛河。据北宋司马光《游灵山寺诗》推断,灵山寺可能建于北宋或北宋以前。今人多认为建于金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见《宜阳县志》及寺内碑铭),迄今已有850年历史。
灵山寺建筑布局为金代创建,经明、清两代整修后保留下来。寺院分东、中、西三部分,东边是塔林、凤凰泉,西边是别院,中间为寺院主体建筑。寺院主体建筑占地10.8亩,加上塔林、凤凰泉、放生池等共占地28亩。
入选理由:灵山寺为河南省豫西地区保存至今的一处绝无仅有的金代古建筑,是研究金、明、清时期建筑的宝贵资料。其大雄宝殿内保存有珍贵的明代塑像,为研究我国金代至明、清时期的佛教历史和佛教建筑及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佐证。
石窟寺及石刻3处
水泉石窟
时代:南北朝
位置: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
概况:水泉石窟窟室平面略呈长方体形,进深约11米、宽6.5米、残高7米。水泉石窟的造像年代有明确题记的主要是北魏时期的作品,也有少量唐代的作品,其佛像雕刻技艺精湛。1963年,水泉石窟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入选理由:水泉石窟是洛阳地区龙门石窟周边一处规模较大的北魏时期的佛教石窟寺。石窟年代较早、内容丰富、艺术水平较高,又不乏独特、新颖之处,对研究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石窟寺在中原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万佛山石窟
时代:南北朝
位置:吉利区吉利乡柴河村北部山岭
概况:1956年该石窟被发现。1992年,吉利区人民政府对万佛山石窟进行清理,经过几年的修缮,石窟得到较好保护。现存的万佛山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有窟龛6个、造像200多尊。万佛山石窟以三世佛窟为主,艺术表现手法更多保留了大同云冈石窟的特点和风貌。
入选理由:该石窟是我国石窟文化的又一重要发现,其中4个窟龛完整地保存了礼佛图行列浮雕,这在我国石窟中较为少见。
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
时代:北宋
位置: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
概况:会圣宫始建于北宋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正月,次年闰十月落成。此后,北宋皇家每年祭祀祈福都在此驻跸(bì)休憩。会圣宫遗址位于伊河、洛河北岸二级台地之上,遗址西北部尚存一八棱形石柱和一通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会圣宫铭碑位于遗址中南部,刻立于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碑通高9.2米,螭(chī)首龟趺(fū),由碑首、碑身、碑趺三部分组成。碑文记述了当年会圣宫的由来及修建过程。
入选理由:会圣宫遗址是当年北宋皇陵区内修建的佛寺和行宫中唯一保存至今、尚可辨识的北宋皇家宫苑遗址,对研究北宋皇陵规模、制度以及宋代皇家建筑风格、形制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会圣宫铭碑雄伟高大,雕刻精美,是我国现存少数巨碑之一。该碑碑文字迹工整、浑厚遒劲,为我国撰文、书丹、铁笔三绝的名碑之一。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处
洛阳西工兵营
时代:1914年至1948年
位置:西工区
概况:洛阳西工兵营始建于1914年,1916年建成,主要用于训练新式陆军,现存建筑主要有南北大厅、东西厢房、高级住宅、惜阴书室,其中南北大厅和东西厢房组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此外还有附属建筑阅兵台和老吴桥。该兵营以司令部为中心,营房分布四周。洛阳西工兵营现存建筑为砖木结构,院落轴线明显,左右对称,布局紧凑,既具有中国近代传统民居建筑的布局特色,又带有西方建筑装饰风格。
入选理由:洛阳西工兵营见证了洛阳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至1948年解放这一历史时期的近代历史,它也是民国时期除东北“北大营”外我国最大的新式兵营。抗战时期,洛阳西工兵营是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在洛阳成为抗日的前沿阵地后,朱德、程潜、卫立煌等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在此留下重要一笔。
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
时代:1954年
位置:涧西区
概况: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指的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带有明显苏式建筑风格的厂房、住宅及各种配套设施,东西向集中分布于中州西路和景华路南北两侧。
入选理由:在中苏文化交流历史上,像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那样,一个欧洲国家对一个东方国家大规模的全面的经济、技术援助和文化交流是极为罕见的。它是一段非常特殊的历史,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
洛阳工业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工业遗产的保存情况和所具有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对研究新中国工业发展史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史有重要意义。
与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并的项目1处
大运河
时代:春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
概况:大运河项目与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合并,成为一个新的“国保”项目。其中,我市的回洛仓、含嘉仓等与大运河相关的文物遗址被并入该项目。
回洛仓遗址位于瀍河回族区瀍河回族乡小李村西,310国道从中横穿。仓城呈长方形,东西长646米、南北宽355米。东南角距隋唐城北墙1000米,西南角距隋唐城北墙1100米。仓城南墙宽3米,东、西墙各宽3.7米,北墙宽2米,距现地表下0.8米至1.5米,残存厚1米至2米。距南、北仓城墙各19米处发现有直径10米、间距9米、整齐排列的仓窖。
回洛仓遗址的发现,是隋唐洛阳城考古的重要收获,对研究隋代洛阳城的兴建、仓储情况及中国储粮史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报记者 王晓丹 马毓鋆 见习记者 武怡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