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杂志近日公布将“咬嚼”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一时引起各方关注。谁是挑错人?挑错人是如何挑错的?《咬文嚼字》杂志创办人郝铭鉴首次揭开了秘密:“读者才是真正的挑错人。”
每部作品两千份挑错反馈
18年以来,《咬文嚼字》的铁杆读者其实更是铁杆作者,每次挑错活动一公布,他们就展开挑错行动。
《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说,去年9月,在杂志上发布了为茅奖作品挑错的选题,很快“各路读者通过电话、信件和邮件,将差错反馈到了编辑部”。已“咬嚼”的《尘埃落定》《额尔古纳河右岸》《湖光山色》《暗算》等,每部都能收到读者的挑错反馈两千份左右。根据这些反馈,编辑部6位成员进行核实、整理,再经专家进行审核、认定,最后才将挑错结果予以公布。
“参与挑错的有老教授、退休语文老师,还有在职教师、文秘、机关干部、出版社编辑以及在校学生等。”《咬文嚼字》副编审杨林成说,这个队伍也是杂志的读者,大约有20万人,各个年龄段都有。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退休教师李景祥已经80岁高龄了,在此次为茅奖名家作品挑错活动中,他发现,麦家在小说《暗算》中,说算盘有101个算珠子,可是算盘的每一档上不管是有7个算珠还是6个算珠,都不可能有总数为101个算珠的算盘。
不是所有的错儿都能刊登
“不是读者发现的错误,都能在杂志上刊登。”杨林成说,像此次为茅奖作品挑错,总共选取了12部作品,每部书也只挑选5处错误予以刊登。
其实从读者来稿看,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被读者挑选出上百个甚至数百个差错。但有的差错很平常,如“的地得”用法有误,还有“四五岁”作为概数,中间不应有顿号。杨林成说:“这类一般错误不会反映在杂志上,我们只刊登一些典型性差错、高频性差错。”
读者杨昌俊2008年偶然加入了挑错队伍,从挑错别字开始。“12部茅奖作品涉及哲学、法学、历史、宗教、社会学等,如果仅仅限于文学,可能找不出什么毛病。”杨昌俊说,挑错其实对知识面的要求很高,挑错人得是“杂食动物”才行。
挑错不是为了得稿费
“现在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出现了低龄现象、错位现象和断层现象。”郝铭鉴解释,所谓低龄现象就是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人都参与到了写作中;而错位现象是说,不仅作家出书,体育明星、商人甚至是从未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在创作;断层现象指的是,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功底的老文化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因此,我们目前正处于语言混乱时期,但幸运的是在这场文化博弈中,至少有20万读者和《咬文嚼字》站在了一起,大家一起在捍卫语言文字的纯洁。”
“通过挑错得稿费不是我的本意。撇开挑错文章篇幅很小,稿费不高不说,还需要查阅很多材料。”杨昌俊说,一直坚持挑错,更多是兴趣,并想为语言文字规范做些事情。
“我们认为挑错不能太死板,因为语言是流动的,也是在不断创造的。”郝铭鉴坚持认为,作家可以天马行空,发挥想象力。但同时,作家的创作,也要符合语言发展的内在规律,因此有作家的创造,也要有编辑的把关,语言才能有所发展,也才能健康。
电视剧明年或被“咬嚼”
从丑小鸭到金凤凰,《咬文嚼字》历经了18年,这家杂志曾给12家知名报纸、12家知名电视台挑错,还给12个城市“洗过脸”。关注知名对象、关注公众参与度,把汉语言规范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是这家杂志的初衷。
关于明年的“咬嚼”对象,《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说,明年有三个选题可选择,一是辞书,二是教科书,还有就是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2011年,原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剧文字质量管理的通知》,要求电视剧用字用语正确、规范,避免出现字幕错别字,同时尽可能减少读音错误、用词错误和表达错误。我们想看通知发布以来,电视剧的语文状况到底怎么样。”
(据《北京日报》5月13日16版)
相关链接
茅奖作品初诊“病情”不严重
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近日宣布了一份“沉甸甸”的名单,被列入此次“咬嚼”范围的茅盾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阿来的《尘埃落定》、张平的《抉择》、张洁的《无字》、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柳建伟的《英雄时代》、麦家的《暗算》、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刘醒龙的《天行者》、毕飞宇的《推拿》、莫言的《蛙》。
《咬文嚼字》杂志总编辑、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郝铭鉴说,选择“咬嚼”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品,是经过了慎重考虑的。这些作家的代表作,也应是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之作,无论从文学价值、语言文字运用水平还是图书编校质量上看,都达到了当下最高水平。也正因如此,“咬嚼”名家名作,对于净化整个社会的语文风气、规范语言文字应用有着特别的示范效应。
从目前已经开始“咬嚼”的几部作品来看,文字质量远远高于其他图书,“病情”不算严重。眼下,初诊所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词语的误解误用”“知识性差错”和“错别字”这三个方面。
对于《咬文嚼字》编辑部的“逆袭”,众多文坛“大佬”则纷纷热情回应,表示支持。
(据新华社上海5月6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