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待解之谜:除了关城的整体布局和规模,其防御体系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虽然此次考古发掘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待解之谜:
●待解之谜一:关于关城的布局和规模
“由于目前考古发掘工作主要集中于遗址的东南侧,只发现了关城东城墙和南城墙遗址,关城北墙和西墙遗址还没有找到。因此,汉函谷关关城的整体布局、规模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严辉表示。
●待解之谜二:豫西“小长城”的防御体系
据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汉函谷关“障自南山横洛水,北属于河,皆关塞也”。也就是说,作为防御关东六国的重要军事关隘,汉函谷关的防御体系,北至黄河,南到宜阳,逶迤起伏,形成几十公里的屏障,唯有通过关门才可出入,整个体系宛若一座“小长城”。
1998年至1999年,为配合小浪底水库工程建设,市文物工作者曾在当时的新安县仓头镇盐东村发现一处汉代大型仓储遗址,发现这座距黄河不到600米的遗址由城垣、函道、柱础石、路面等组成,出土的遗物多为泥制灰陶板瓦、筒瓦和正面印有篆体“关”字的瓦当。经有关专家考证,此遗址的使用年代为西汉中期到东汉,具有仓储转运和军事守备的双重作用,应为汉函谷关防线的北端。
1999年至2000年,市文物工作者又对汉函谷关南北沿线进行了调查,初步确定了汉函谷关防御体系的走向:北到新安县盐东村,南达宜阳县邵窑村西,南北绵延60多公里。
“我们对这一防御体系还缺乏全面的认识,需要在今后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进行深入调查与研究。”严辉表示。
4 发掘意义:为研究秦汉关隘具体情况提供了宝贵资料
严辉说,作为重要的军事设施,关隘担负着拱卫京畿、控制地方势力和人口流动、征收关税、调控物资流通等诸多职能,对维护封建王朝的政权统治起到重要作用,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为我国古代两京古道上的重要关隘,汉函谷关在西汉时起着屏障关中的作用, 东汉时期又起着屏障京都洛阳的作用, 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
“秦汉时期关隘的考古资料很少,且多为边关小城,其规模与汉函谷关不能同日而语。”吕劲松表示。此次对汉函谷关的考古发掘,不仅为研究秦汉关隘提供了宝贵资料,也必将为丝绸之路申遗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