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以来,孟津县在农村党建工作中紧紧围绕“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放在第一位,大力实施“党建富民”工程,把党组织活动内容和形式直接延伸到农业生产的过程中,通过“领、促、助、推”等方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工作和经济发展互动相融的新路子。
1 构筑堡垒“领”民富
该县依托农业产业化优势,打破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传统设置模式,按照“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小组建在致富项目上,党员示范在创业岗位上”和“强弱结合、以强带弱”的思路,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组织各镇党委在蔬菜种植、畜禽养殖、林果发展、产品营销等产业链上成立产业支部,在农村的最前沿阵地上构筑起一道道坚强的堡垒群,在引领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孟津梨”是该县的名牌农产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为历代“皇家贡品”。但由于受技术和区域限制,近年来“孟津梨”的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为实现“孟津梨”产业持续快速发展,该县在主产区的会盟镇铁炉、吕村、双槐、李庄等4个村建起了“孟津梨”产业发展联合党总支部,帮助群众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资金、土地、技术等问题,促进“孟津梨”产业的发展壮大,使“孟津梨”种植面积猛增至1万多亩,年产量突破5000万公斤。
该县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的探索,使党组织成为农业产业发展名副其实的“靠山”,全县大批农村党员在产业链上各显其能,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和带动农民增收。现在,全县建起各类产业党总支7个、跨行政村党总支3个,建立党群致富联合体,“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等各类产业党小组100多个,辐射带动2.5万户群众致富,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2 凝心聚力“促”民富
孟津县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大和改进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的力度和方式,在全县村级组织管理中大力实施以“班子选优训强,组织条块结合,‘三委’职责延伸,党员设岗定责,群众分类服务,资源整合共享,推动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凝心聚力”工程,不仅加强和改进了新形势下的村级社会事务管理,而且在农村形成了“心齐、风正、劲足”的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按照有利于“经济发展、群众生活、社会稳定”的原则,该县根据群众的生活习惯和个人爱好,在各村成立了种植协会、养殖协会、红白理事会、民调委员会、文化娱乐协会等各种群众性组织,建立健全了工作机构,并在符合条件的群众性组织中设立党小组,进一步扩大了党建工作覆盖面。目前,全县已成立群众性组织1630多个,在各类群众性组织中设立党小组860多个,增强了党员的组织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
依据党员的生产生活、个人特长等情况,该县将其划分为“双带型”“服务型”“自律型”,根据党员实际情况将其充实到各种群众性组织之中,直接参与和服务村级社会事务管理。今年以来,全县村级干部联系群众性组织1630多个,协调处理各类事务3340多件次,办各种实事、好事18140多件,为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3 结对共建“助”民富
针对农村缺人才、缺信息、缺资金、缺项目等问题,该县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原则,深入开展以“领导干部联点、县直单位联村、职能委局联企、机关党员联户、先进村联后进村、行业协会联产业基地”为基本方式的“六联共建”活动,找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增强了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在开展“六联共建”活动中,该县以党组织“帮政策、帮技术、帮资金、帮思路、帮项目、帮规划”的“六帮” 和党员干部“联一户群众、传一门技术、办一件实事、解一道难题、培养一名致富能人”的“五个一”主题实践为载体,搭建起机关单位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每个县直单位党组织都充分发挥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帮助联系村发展经济,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六联共建”活动的有效实施,极大地帮助帮扶对象解决了缺信息、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等实际困难。
截至目前,全县各联建单位(个人)累计到联系点召开座谈会3680次,收集党员群众建议6000多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5840件,向联建村提供致富信息2000多条,新上致富项目200多个,协调小额贷款、支农项目等扶持资金400多万元,全面提升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4 科学培训“推”民富
该县依托县、镇两级党校的培训平台和涉农部门、农村能人、示范基地、远程教育等培训资源,对农村党员群众进行跟踪式技能培训,强其“能”,洗其“脑”,启其“智”,使其成为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全天候”现代合格农民。有的“双强”村支部、企业能人、致富能手,还被“逼”着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接受市场经济最前沿的新观念、新知识的熏陶,收到“去时学一点,回来活一片”的良好效果。
该县通过“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等多种方式,分类对农村党员群众进行“点菜式”自助培训。该县对村组干部,着重进行业务知识和“双带”能力培训;对缺乏实用技术的农村党员群众,着重进行“短、平、快”实用技术培训;对有经济头脑的农村青年,着重进行高新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对党员示范户,着重进行新品种、新技术运用培训。目前,该县已培训农民3万人次,使其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
该县还进一步拓宽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培训的有效途径,充分利用240多个行政村的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和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组织的22大类教学资源、1万多个教学课件资源库,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行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知识、致富技能等全方位的套餐培训。目前已累计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80多期,培训村干部4800多人次,利用远程教育网开展培训1000多场次,培训党员群众5万多人次,实现了党的建设与农民增收致富同发展的目标。
(郑战波 许利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