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公务信函:专人火速送达 时代信息丰富
焚经台释道斗法 洛阳城高僧纷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6 月 6 日 星期    【打印】  
焚经台释道斗法 洛阳城高僧纷至
□徐晓帆 司一智
    在白马寺以南的陇海铁路两侧,各有一个方形的夯土台,据说,它们就是焚经台,为释、道两教首次斗法之地。1936年白马寺德浩法师在此立焚经台碑,上书“东汉释道焚经台”。

    据北魏佛教徒所著《汉法本内传》记载,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有五岳道士上表明帝,请求与佛教沙门斗法。当时佛教刚传入中国,明帝也不知其法力如何,便允准一试,并诏令在白马寺山门南修了两个高台。正月十五这天,双方各坐高台,斗法开始。道士称道经遇火不焚,但以火烧道经,道经顿时化为灰烬,南岳道士费叔才当场气绝身亡。代表佛教斗法的摄摩腾则纵身高飞且坐卧空中,并能使天雨宝花如太阳伞一样撑在佛僧的头顶,又能使天空中妙乐琅琅,悦耳动听。另一沙门竺法兰则大讲佛教功德,使众多俗人当场表示要剃度出家,在场的一些道士也纷纷表示要弃道皈依佛门,斗法结果,佛教大胜。

    释道斗法的故事近乎荒谬,因为在东汉初年,道教尚未形成,且法律规定,汉人不准出家。但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体味佛法初传汉地过程的艰辛。

    据说,汉明帝选正月十五释道斗法也有择“吉日”之意。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汉明帝信奉佛教,诏命这一晚皇宫和寺庙都要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节日,称“灯节”或“元宵节”。汉明帝还鼓励他人信佛。明帝之弟、楚王刘英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反省自己有罪,以缣(细绢)赎罪。明帝下诏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蒲塞桑门之盛馔。”并将诏书下达各封国,对刘英予以褒奖。

    听闻中国皇帝信佛,对胡僧礼遇有加,东汉以来,胡僧纷纷前往洛阳城译经传教,其中最著名的高僧有两位,一位是安世高,一位是支娄迦谶。

    佛教有大小乘之分,所谓“乘”,为载乘之意。佛教认为,人生是一望无际的苦海,须用载乘的工具方能渡过苦海,求得解脱。大乘意谓大的载乘工具,小乘意谓小的载乘工具。大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修行的手段不同和企望的目的不同。小乘注重天竺古老的宗教修行传统,即以体力修行为主,大乘则注重启发修行者的智慧,主张体力与智慧并重;小乘认为人只能灭身灭智,自渡苦海,大乘则要求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佛教的神祗系统分为三层:佛、菩萨、罗汉。小乘认为个人修行的最终结果顶多可修成罗汉,大乘则认为不仅可修成罗汉,还可修成菩萨甚至佛。

    安世高是小乘佛教传播者。他原为安息国太子,博学多识。父王死后,他放着王位不坐,却把王位让给叔父,自己毅然告别尘世,出家修行,很快悟道,成为一位高僧。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世高来到洛阳,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共译出佛典35部,41卷,计有《五阴譬喻经》《转法轮经》《大安般守意经》《禅行法想经》《通地经》等等。

    支娄迦谶,大月氏人。《祐录》说他“操行淳深,性度开敏,禀持法戒,以精勤著称,讽诵群经,志存宣法”,时号“月支菩萨”。汉桓帝末年,他来到洛阳,在10多年时间里,先后译出《道行般若经》10卷、《般舟三昧经》1卷等经典。佛教称“智慧”为“般若”,有专门研究启发修行者智慧的般若学。支娄迦谶是首传般若学入汉地的佛教学者,他所译佛经几乎全是大乘佛经。

    东汉末年,由于上层统治者的支持,加上大量的大、小乘佛教经典的翻译,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佛教教义,信佛的人越来越多,并开始从京都洛阳向周边传播,尤其向南方传播。

    这一时期,徐州牧陶谦手下的一名官吏笮(Zé)融,就利用督管广陵(今江苏扬州)、下邳(今江苏宿迁)、彭城(今江苏徐州)三郡的粮食运输的职权,来从事崇佛活动。《三国志·吴书·刘繇传》这样记载:“乃大起浮屠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槃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远近前后者五千余人户。每浴沸,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者万人,费以巨亿计。”可见,笮融的崇佛活动规模巨大,造成的轰动效应空前。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