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招“掐尖”引发名校之间的博弈,显然,高考是那根看不见的“指挥棒”,在幕后“导演”着这一切。
6月5日,《洛平锐观察》发出《中招“暗战”的背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关注和讨论。市教育局副局长韩经权公开回应,指出“应对尖子生外流,实质是洛阳教育如何应对高考变化、科学发展的问题”。
“普及高中教育仍是第一责任”
有数据显示,去年高考,全省万人参考率为77人,洛阳仅为73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与洛阳教育目前的地位并不相称。
“大力普及高中教育,仍是当前教育部门第一位的责任。”韩经权说,教育的优先目标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高中教育首先要关注普通学生和弱势群体,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有机会上高中,然后才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突出优秀学生、尖子学生的培养,这是洛阳教育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
几年前,上海、天津的高中来洛招生,导致洛阳部分优秀学生外流。近几年,随着郑州奥赛等成绩的崛起,洛阳尖子生主要流向郑州。这引发了洛阳公众的忧虑,一些家长甚至担心:是不是洛阳的教育质量下降了?
韩经权认为,学生流动是社会大趋势,公众对此心态应更加开放。一直以来,考生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未间断。但不能因此就片面地讲,流入地的教育各方面都一定比洛阳好。
“洛阳的高考成绩仍然过得硬,课程改革等方面甚至在全省都走在前列。”韩经权对此颇有信心,列举了一组数据来印证:去年,洛阳一本院校录取人数为3865人,这一数字比前年的3274人有了明显提高。当年,全省高考一本上线人数增长10.8%,洛阳增长18.1%,高出全省平均增长率68%;全省二本以上上线人数增长5.7%,洛阳增长10.8%,高出全省平均增长率89%。
“尖子生培养确实有点被动”
但是,在尖子生培养上,特别是考上清华、北大等顶尖名校的人数,洛阳未实现大的突破,仍在低水平徘徊,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去年,我市共有8人被清华、北大录取,仅比上年增长1人,而鹤壁高中2011年就将13人送进清华、北大。至今,洛阳仍没有一所高中取得北大、清华自主招生推荐资格,也是不少洛阳考生家长和教育人士痛心与反思的话题。
“尖子生培养,洛阳确实有点被动。”韩经权坦言,高校招生政策出现大的变化,洛阳跟进不够,反映出过去研究教学多、研究招生政策少的不足,从业务上讲有失误。当年,洛阳未能抓住奥赛机遇,导致洛阳没有保送上清华、北大的学校,影响了后来取得自主招生推荐资格,洛阳正在承受过去一个时期丧失机遇留下来的“苦果”,中招尖子生外流正是其中之一。
在高考“变局”中努力求变
近几年来,随着自主招生、艺术生、特长生、空军招飞、国防生等招生新政策层出不穷,“大一统”的高考格局逐渐打破。高考越来越像高速公路的岔路口,考生像车辆一样经由环形立交驶往不同方向。
自主招生是高考变局的一个缩影。2013年,自主招生高校已达90所,短短10年,自主招生考生整整增加了20倍。自主招生如此“吃香”,最高可达60分的高考加分,是吸引考生的主要原因。高考“分分金贵”,考生哪怕只有5分的加分,就可以把众多对手甩在身后,从一般大学“晋升”到重点大学。
在高考变局中,洛阳教育如何把握方向,应变求变?
韩经权表示,市教育局将推动教育部门和各学校转变办学观念,积极跟进高招政策变化,主动对接各大招生院校,绝不能再单纯埋头办学,绝不能再错失自主招生等新机遇;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加强教学管理,实施高中分层教学,加大名校优秀学生培养的经费支持和投入,形成更加多元的成才观念,努力使所有孩子都能学有所成、各成其才。
“教育质量是一节节课累积的,教育也不是教育一个部门的事。希望各部门加大教育投入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共同为洛阳教育事业发展注入更多的正能量,为洛阳孩子上好大学打开更多的通道。”韩经权最后说。
诚哉斯言。
想当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看如今,高等教育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在相当一部分家长眼中,考大学竞争并不算激烈,考好大学竞争才真正激烈,高考已演变成名校入场券之争。如何为洛阳考生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取得名校入场券,这是摆在洛阳教育面前的“新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