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7日,工作人员在给“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挂缆 新华社记者 张旭东 摄 |
|
新华社“向阳红09”船6月17日电(记者 张旭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7日16时30分左右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3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现场总指挥刘峰表示,这次下潜是工程下潜,超额完成了预定下潜任务:一是验证了潜水器技术状态非常稳定和良好;二是长基线定位系统第一次试验就非常成功,潜水器具备了“指哪打哪”的能力;三是验证了潜航员驾驶技能,因为潜水器从山底一直爬到了300多米高的山顶。
“虽然这次是工程下潜,但这是载人潜水器第一次在这个海域搜寻到了冷泉区,发现了大量的贻贝、蜘蛛蟹等海底生物,为深海生物群落和冷泉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刘峰说。
17日9时37分,“蛟龙”号被布放到水中,17分钟后,潜水器注水完毕开始下潜。约1个小时后,潜水器抵达预定作业点,深度约1400米。此后,潜水器在水下进行了4个小时的水下作业,期间给水面发回了4张照片,包括冷泉区碳酸盐、贻贝床上附着的蜘蛛蟹等。
潜水器返回甲板后,记者看到“蛟龙”号取回了深海冷泉区的碳酸盐“烟囱”样本和大量贻贝样本。
“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为3个航段,预计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开展定位系统试验,同时兼顾“南海深部科学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包括对海底生态系统、生物和地形等进行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