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伊洛清流百合香
“一片冰心”:诗家夫子王昌龄 冰心玉壶留美名
金门山:老汉梦中得神助 山中取宝救百姓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7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伊洛清流百合香
——闲话洛阳古代的百合花
□郑贞富
敦煌抄本《食疗本草》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百合又名百合蒜、重迈、中庭花、倒垂莲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呈漏斗状,有红、白、黄、紫等色。百合花娟秀雅洁、色彩艳丽、芳香浓郁,素有“云裳仙子”之称,有“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洛阳是食用和药用百合的原产地,百合是洛阳古代的名优特产,有悠久的栽培史。

    1 龙门南溪访百合

    古代洛阳南部山区多有野生百合,很早就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为人们所认识。平泉河一带是中国最早种植百合的地区之一。

    平泉河又称龙门南溪,是伊河的一条支流,它发源于伊阙西南4公里的梁树沟,由西向东流,经桃花山,在伊阙南口注入伊水。这里幽谷林深、水木清华,尤其是在朝霞初升、百鸟啼鸣、和风轻拂之晨,更是游览的绝佳去处,因此“平泉朝游”成为洛阳八大景之一。

    平泉河是一条历史名河,它与唐代两位名人有关,一是孟诜(shēn),二是李德裕。孟诜是武则天时期相王李旦的侍读,他致仕后,居住在桃花山,种植草药,济世救人。唐开元初年,河南府尹(洛阳地方长官)毕构认为孟诜的高风亮节可与东汉有名的隐士向长(字子平)相媲美,遂将孟诜居住的村庄命名为“子平里”。流经桃花山的这条河原名龙门南溪,从此称为“子平河”,又称“平泉河”。孟诜著的《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孟诜也被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一百多年后,宰相李德裕在子平里附近建平泉山庄,他在这里种植花卉,并写成《平泉草木记》一书。李德裕在《近于伊川卜山居将命者画图而至欣然有感》中说:“欲追绵上隐,况近子平村。”这说明,平泉山庄与孟诜居住的子平里相邻。

    孟诜在《食疗本草》中说,百合主治心急,其用法是将百合蒸过,“蜜和食之”。孟诜是否种过百合,我们不清楚,但李德裕在《平泉草木记》中明确记载,平泉山庄种有百合。其文曰:“庚申岁,复得宜春之笔树、楠稚子、金荆、红笔、密蒙、勾栗木,其草药又得山姜、碧百合。”这里的庚申岁是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

    当年八月,李德裕入朝为相。之前任淮南(今江苏扬州)节度使的李德裕带着他收集的花木到了洛阳,在平泉山庄种下这些植物后,匆忙去了长安。李德裕是把百合作为草药种植的,这种百合是碧百合。笔树、楠稚子等花木来自与淮南节度使辖区相邻的宜春(今属江西),而山姜、碧百合来自何处不详,它们很可能来自洛阳本土,因为淮南一带不是野百合的分布区,而八月正是种百合的季节,当时洛阳很可能已种植有百合。

    2 皇家药圃探百合

    药材种植在洛阳有悠久的历史。隋代时,洛阳已建有太常寺药园、静仁坊官药园两个大型皇家药圃,它们都位于洛水之南,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宜于作物生长,方便生产和游赏。太常寺药园在洛南宜人坊,其规模占半个里坊,位置在今赵村与东董庄之间;静仁坊官药园在洛南静仁坊,位置在今东白碛(qì)村,两个药圃面积均逾10公顷。这两个药圃的管理,在唐高宗、武则天迁都洛阳后得到进一步加强。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人编修医学本草,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在洛阳编修完毕,名曰《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

    《唐本草》在编修过程中,将太常寺药园、静仁坊官药园种植的药材作了全部记录,其中就有百合,说百合“味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寒热,止涕泪”。在谈到洛阳百合的分布时,该书说:“近道处处有,根如胡蒜,数十片相累,人亦蒸煮食之。”可见唐代时,百合在洛阳已分布很广。

    《唐本草》说,百合花有两种:“一种细叶,花红白色;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宜入药。”李德裕种的碧百合是另一种百合,其花为绿色,应非常罕见。

    3 洛阳百合传天下

    百合花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可蒸可煮可炒,清雅可口,也是滋补佳品。烹饪好的百合温软赛过芋头,真可与大鱼大肉相媲美。唐代王维的《百合》诗,就写到了食用百合的情景:“冥搜到百合,真使当重肉。软温甚蹲鸱,莹净岂鸿鹄。食之倘有助,盖昔先所服。诗肠贮微甘,茗碗争余馥。果堪止泪无,欲纵望乡目。”

    百合素有“云裳仙子”之称,有“百年好合”“百事合意”之意,被视为吉祥之花。从宋代时,百合成为常见的观赏植物。北宋诗人韩维晚年居住在洛阳,他的院子里种了不少百合,其诗《百合花》道:“真葩固自异,美艳照华馆。叶间鹅翅黄,蕊极银丝满。并萼虽可佳,幽根独无伴。才思羡游蜂,低飞时款款。”

    到清代时,洛阳山区的野生百合由于连年采挖已近绝迹,但是洛阳百合早已名满天下,被列为贡品。当时规定负责纳贡的县是嵩县,清代嵩县辖今嵩县、栾川和伊川南部,这里是中药材的传统产地,也是纳贡大县,仅干百合每年需进贡上千斤,这是一项沉重的负担。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嵩县知县康基渊在城郊李湾,利用普济堂40亩土地试种百合,当年试种成功,收干百合千斤。次年,县衙门又租用周边185亩地种百合,其收益用于教育事业。种植百合的经济效益明显,村民们纷纷仿效,康知县就在百合园建了百合亭,这实际上是一个开放式的农林技校。在政府的倡导下,嵩县百合种植成了一项大产业。

    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康基渊调任皋兰县(属甘肃兰州)知县,他发现此地的土壤与嵩县相似,适合百合生长,且这里地广人稀、荒地很多,他写信给一些嵩县的百合种植户,让他们来皋兰县种百合。先后有十多人带着百合良种,举家迁到皋兰县,短短几年,这里的百合种植已成规模,因为与嵩县百合的质量相差无几,这里产出的百合也被清廷列为贡品。此后,兰州百合成为知名品牌,而洛阳百合渐渐不为人知。

    洛阳百合口味香甜、瓣大肉厚、洁白如玉,是药材,也是蔬菜,适合煎、炒、蒸、炸、煮等,现已有百合名菜几十种。大力发展洛阳百合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