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一个月,被影迷戏称为“富二代”的《富春山居图》《不二神探》《小时代》相继上映,以超高票房和不断刷新下限的超烂口碑,形成一道难得一见的“奇葩风景”。“烂片狂欢月”为何形成?不差钱的内地电影工业,差的是什么?上半年刚刚完成“逆袭好莱坞”的华语片能否保持票房的良好势头? |
|
1 “唯票房论”催生怪胎
每年6月10日至7月10日是圈内人心照不宣的“国产片档期”,这段时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为国产片上映腾出空间。2004年至今这把“保护伞”让不少国产片受益。然而,今年的这个档期却有些特殊。
这个6月,奇葩“富二代”的横空出世为影迷津津乐道。网络上关于这三部电影的吐槽、论战,精彩程度远超影片本身。娱乐圈微博达人“圈内电影人吐槽马甲”指出,“保护月”存在的初衷就是为完成国产片每年所占票房比的份额。其背后潜藏的逻辑是“票房为王”。
随着2005年之后内地电影产业的井喷式发展,至2010年内地电影票房突破百亿,“票房为王”的资本逻辑进一步升级为“唯票房论”。在“唯票房论”的指挥棒下,电影叙事放弃思想、放弃艺术、放弃故事,烂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也就“自然而然”了。
好在这种纯粹的“资本逻辑”已经令一批内地电影人有所警醒。在今年上海电影节的“新浪潮”论坛上,华谊的王中磊和星美的覃宏两位业界大佬齐声对“唯票房论”开炮。他们认为,整体水平较低的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似乎成为唯一且可以被量化的标准,票房的成功与否与电影优劣直接画上了等号。
在“唯票房论”的指挥下,《小时代》开画后,有些影城竟然上演了所有影厅只排一部《小时代》的奇事。对此,贾樟柯在微博上引用了法国文化部长菲利佩座谈时的发言:“法国规定任何一部电影在任何一家影院的排厅量不能超过1/3,也不能超过该电影院总场次的1/3,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不管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一定不是单一的,健康发展的电影工业一定可以容纳不同类型、不同体量的电影。
今年6月,奥斯卡获奖导演汤姆·霍珀在出席上影节“主席论坛”时也指出,迷信票房会让创作走向畸形。他说:“商业会对每一个导演施加压力,但商业的成功与否是一个遥远的、无法预测的结果,它不能成为影片制作过程中的主导。”
2 被透支的中小成本电影制胜法
《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小时代》……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上半年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大部分都是由“新导演”完成。徐峥、薛晓璐、赵薇如今这个名单还要加上郭敬明,这些导演为上半年的“华语片逆袭”贡献了半壁江山。
与“老一辈”导演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新导演”们在对自身的能力的挖掘背后加入了更多的商业分析。徐峥说:“《人再囧途》是一个传统的喜剧,是现实主义题材、当下主题。不管这个电影拍得好不好,观众会觉得这个事儿和他有关系。”
真正让“新导演们”自鸣得意的是“观众”。郭敬明就曾公开批评老导演不懂“新一代观众”。在黑暗中摸索了多年的内地电影人,亦仿佛在一夜之间被“新导演”们点醒,开始疯狂解读观众。因此“服务于消费者”被认为是现今拍电影最重要的因素。
于是乎,集合了明星卡司、定位准确、小场面、“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各种元素平均的中小成本电影成为内地电影工业对抗好莱坞的不二法宝:找对目标受众的精神需求,给他们提供水准平均线左右摇摆的电影,再加上执行力强的团队,就能获得巨额利润。
问题是,谁又敢说自己真正读懂了观众呢?更何况在一个不健全的市场,电影内容的重复和对“大众”的盲目追逐更值得警惕。为迎合而放弃艺术追求,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某一天观众开始厌倦,“引爆点”被触发,缺乏多元化发展的市场必然轰然坍塌……
3 营销“工业化” 内容“堕落化”
和堕落的电影内容相比,内地电影的营销这些年却开始逐步完成“工业化体系”。《小时代》的投资方兼发行方乐视影业的CEO张昭说,《小时代》的营销从今年3月就开始了,他们锁定了从郭敬明和演员班组粉丝扩散出去的目标人群,然后用从视频营销到网站推广中获得的数据来说服院线排片。统计数据显示,《小时代》的预告片点击量达4000万,社交媒体活动上有200万人参与,推广城市有60个,所有营销费用大约占制作成本的2/3。
内地电影发达的营销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想象。曾为电影《锦衣卫》做推广的电影营销公司影行天下表示,在电影推广过程中,他们发现观众热衷于讨论吴尊和甄子丹的胸围多过影片剧情,紧急把影片调整为娱乐大片。
而与发达的电影营销相映成趣的是内地电影市场不成熟的影评体系。“在目前环境下,一个影评人没有办法公开批评某一部作品,而观众自己也很清楚这些所谓的影评人都不过是电影公司的代笔,所以他们在选择看电影的时候更愿意相信朋友口碑推荐。
“工业化的电影营销”“不成熟的影评体系”“唯票房论的电影制作”……这一切加起来,正是李安所说的“内地有很好的市场但没有很好的电影。”上半年的“华语片逆袭”只是一片虚幻的浮云。2013年“国产片保护月”里的“烂片狂欢”才是事实真相。
(据《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