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文明河洛大讲堂申遗系列讲座再次开讲。在此次讲座上,市文史专家、洛阳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徐金星以《洛阳与丝绸之路》为题,讲述了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洛阳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等。
丝织品借此西运,丝路得名
丝绸之路是横贯亚洲大陆,联结亚、欧、非三大洲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它从中国内地出发,经中亚、西亚到地中海东岸,再转达欧洲和北非,既是一条商贸交往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之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由于当时产于我国的各种丝织品大多借此路西运,丝绸之路故而得名。”徐金星说,李希霍芬书中的丝绸之路,仅指汉代时中国与中亚及印度之间的商贸交通线。30多年后即1910年,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在他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丝路》一书中,将这条路线延展至地中海及小亚细亚,使丝绸之路的长度超过7000公里。这也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丝绸之路。
徐金星表示,由于丝绸之路把包括四大文明古国在内的亚、欧、非三大洲联系在了一起,把许多文化和宗教背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许多经济区联系在了一起,对加强各国、各地区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了解,对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张骞“凿空”西域,丝路形成
丝绸之路形成于何时?这要从张骞通西域说起。
西汉武帝时,在派大军与匈奴作战过程中,为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汉武帝命张骞为使节出使西域(汉时西域,狭义上是指今新疆地区,广义上还包括中亚、西亚以及北非、欧洲等地区)。
据有关史料记载,西汉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堂邑父等100多人,从长安出发,出陇西郡边塞入匈奴控制地,被匈奴所俘。张骞被匈奴扣留十几年,并在那里娶妻生子,但他始终不忘使命,趁机逃脱,带着部属西行至大月氏。这时,大月氏已降服于大夏,无共击匈奴之意。张骞只好离开大月氏返回汉朝,不料途中又被匈奴所俘。一年后,趁匈奴发生内乱,张骞才返回长安。
之后,汉武帝又命张骞为中郎将,率300人,携牛羊上万只及其他财物,再次出使西域。张骞到达乌孙(今新疆西北部、伊犁河至天山一带),并遣副使分赴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开启了汉与西域诸国交好的新局面。
“张骞通西域的成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形成。”徐金星说,近年,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逐步深入,又相继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等。
丝路申遗正酣,你我共参与
西汉末年,由于受匈奴的袭扰,丝绸之路被迫中断。公元73年,东汉明帝派班超重新打通了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路线首次延伸到罗马帝国。同时,罗马使者也顺着丝路来到当时的首都洛阳。
徐金星表示,从东汉至隋唐时期,洛阳作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对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和东西方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表现为:一是借助丝绸之路,我国大量丝和各种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洛阳出发运往西域诸国,产自西方的物品也大量运到洛阳,并以洛阳为“中转站”输往各国;二是丝绸之路还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2006年8月,在中国新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共同主持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调会,明确了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始于中国汉唐时期的东西两京——洛阳和长安。
后经过几轮筛选,国内共有河南、陕西、甘肃、新疆等4个省(区)的22处遗址点入选首批申遗点名单(国外有11处)。其中,我市共有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和汉函谷关遗址等3处遗址点入选首批申遗点名单。
“本月底,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将正式接受联合国专家的现场评估。目前,各项迎检工作正有序推进,需要你我共同参与。”徐金星最后用这句话结束了讲座。
本报记者 姜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