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人文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殃书:
内容详尽讲究多 丧葬习俗从中窥
佛道间首次论辩 诃罗竭苦行释佛
孟光:辅佐刘备刘禅 为官正直刚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8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佛道间首次论辩 诃罗竭苦行释佛
□徐晓帆 司一智
    且说曹魏政权向西晋过渡较为平稳,没有大的战乱,因此,西晋仍都洛阳,洛阳的佛寺也未受到破坏,佛教得以在西晋进一步发展。《洛阳伽蓝记》载:当时洛阳有佛寺42座,可谓佛寺遍布,梵音缭绕。

    西晋的皇族宗室中也有人信佛。如司马懿的弟弟司马恂(xún)之子司马遂,初封济南王,又改封中山王,他就是写经译经的大施主。晋惠帝时,河间王司马颙(yóng)镇守关中,他与一些高僧交往甚密,并以师礼待之,有时促膝长谈,不分昼夜。

    西晋佛风渐浓,引发了佛、道两家之间的第一次大辩论。

    惠帝时,天师道祭酒(道长)、洛阳道士王浮与沙门帛远争道、佛二教邪正,编写了一部《老子化胡经》。他根据东汉末年就流传的“老子入夷狄(西域少数民族)为浮屠(佛)”的说法,纵笔扩展,增加了许多情节,写得有鼻子有眼,证明老子到西方流沙教化胡人成为佛的过程。这样一来,佛就成了老子的弟子。

    佛教徒当然不答应。《老子化胡经》一问世,佛教徒便同声抗议,义愤填膺,与道教徒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辩论。有意思的是,长安高僧白元听说后,一气之下来洛,与王浮当面理论。但这场大辩论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不了了之,成了中国佛、道文化史上的一桩公案。

    自王浮著《老子化胡经》以贬佛后,中国崇道人士又将此书陆续扩编为10卷,而佛教人士则反击此书为“伪经”。从此,这段公案一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到唐高宗时,佛道间有关《老子化胡经》真伪的大辩论甚嚣尘上,高宗曾命僧人静泰和道士李荣同入洛阳宫中论争,他亲自听证;后又诏二教再辩,百官为证。结果,高宗下令:“搜集天下《老子化胡经》焚弃。”但社会上仍有流传。到元世祖时,佛道间《老子化胡经》真伪论争再起,忽必烈皇帝下令尽焚《老子化胡经》,再辩论者斩。至此,这段公案才彻底平息。

    再说西晋时期,居洛的高僧众多。他们有的埋头译经,有的诵经宣讲,还有的身体力行,广做善事,印证佛法,为众僧俗树立榜样,以此扩大佛教的影响力。诃罗竭、耆域、佛图澄就是这样的高僧,他们无不名垂青史。

    诃罗竭,襄阳人。他少年出家为僧,聪明过人,时间不长,就能背诵200余万字的经书。他崇尚虚静,坚守戒律,常一人独居山野。他修行“头陀”。头陀,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抖搂”,也就是去掉尘垢和烦躁的意思。

    修头陀的僧人,应严守12种修行规定:着粪扫衣(穿被人扔掉的破布缝制的僧衣,又称“百衲衣”);着三色衣(三种不正色布缝制的袈裟);常乞食;不作余食(一天只吃午饭);一坐食(除午饭外,不吃零食);节量食(钵中只受一团饭);住若兰(远离人家的空闲处);冢间坐;树下坐;露天坐;随地坐;常坐不卧。这些律规严格规定了衣、食、住、行的内容,只有履行这些律规的佛徒,才能称为“修头陀”。

    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洛阳一带流行瘟疫,染病难以救治,死人很多,百姓很害怕,纷纷扶老携幼外逃。诃罗竭恰恰此时来到洛阳,他顾不上其他,马上为百姓看病治疗。他医术甚高,凡经他治疗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好,一时间被人们誉为神医。

    3年后,诃罗竭到洛阳西边的娄至山传法修行。他修行的山洞离水源很远,吃水颇为不便,但正因为如此,这一带少有人居住。自诃罗竭来到这里,前来投师学经的人络绎不绝,这样,用水就成了头疼事。大伙商量,要开涧引水,诃罗竭得知,连说:“不能劳驾,不能劳驾!”

    有一天,诃罗竭坐禅之后突有感悟,他环视山洞,用脚蹬踏洞西的石壁,“咕咚”一声,蹬出了一个大坑,拔出脚,一股清泉汩汩涌出。诃罗竭与众僧俗兴奋异常,又修了一条水渠。这条小渠,四季不断流,水质清香软美,喝了还能治病。消息传出,慕名来娄至山的人越来越多,凡上山之人,无不对这位开源高僧顶礼膜拜。

    西晋元康八年(公元298年),诃罗竭在娄至山坐化。据说,他的弟子们按佛教的规矩,将他在洞前火化,谁知火化了几天,他的遗体仍完好无损。弟子们只好在山洞中凿一石龛,将他的肉身移入龛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