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大运河申遗中国行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镇江 运河入江扼“咽喉”
实施积分管理
提高廉政教育质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8 月 5 日 星期    【打印】  
镇江 运河入江扼“咽喉”
苏南第一闸——谏壁闸
镇江市区古运河上的虎踞桥
西津渡待渡亭
位于西津渡的元代昭关石塔
    “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清代诗人查慎行途经大运河镇江段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在镇江,长江与大运河交汇,构成了国内最大的黄金十字水道,确立起这里作为江南运河入江通道主口门的地位。

    五个入江口汇集“苏南第一闸”

    镇江,长江下游南岸重镇,长江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大运河镇江段全长42.6公里,是运河历史上最早开凿的地段之一。

    “镇江历代曾开辟出五个运河入江口,分别是丹徒口、大京口闸、小京口闸、谏壁镇的越河口、北固山甘露港。”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特约馆员王志军介绍,谏壁闸把分散在不同位置的5个运河入江口聚集在一处,因此成为苏南运河的第一闸。

    从镇江往东南走,经过江苏大学,路过丹徒。丹徒口曾是京杭大运河上一个重要的入江口,现在是镇江市辖属的一个区。经过一片化工区,我们来到谏壁闸。

    谏壁闸位于镇江市京口区谏壁镇,距离长江2公里左右。“1976年,谏壁船闸开始在越河口的位置兴建。施工者从河底把泥挑上去,高的地方有几十米,没有任何机械,完全靠人挑。”年过七旬的谏壁镇居民聂老先生告诉我们,当时的建设者用双手把河道挖到了2公里以外的长江,再建起了船闸这个当时可以视为庞然大物的建筑。

    1981年元旦,谏壁闸一线船闸建成通航。据《谏壁船闸志》记载,谏壁船闸的建成对专业运输船舶缩短航行里程、降低运输成本、节约燃料消耗等创造了有利条件。苏南腹地的金坛、溧阳、宜兴、武进以及常州等市县的物资可直接经谏壁闸出江,无须绕道江阴……

    谏壁闸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在正常情况下,每40分钟放一次闸,每次放闸可以通过单船十多艘,登记、排号、安排船舶过闸。为了快速放行船舶,有时候会把内河的船放到引航道候泊。开闸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般是长江和运河的水位差在30厘米左右,否则船舶过闸不安全。

    古运河绕城而过

    在古城镇江有两条运河:一条是目前还在通航的京杭大运河主航道,它往北在镇江城郊的谏壁镇汇入长江。另一条是穿过镇江城的运河故道(即古运河,与京杭大运河无直接关联),目前已经没有运输能力。

    王志军介绍,镇江市现存的古运河主要由唐代以前若干河段以及北宋新河、明初绕城运河串连而成,全长16.69公里。弯曲而行的古运河不仅曾是一条水上运输线,也是一条护城河。为保护城市,古人沿河建造了高大的城墙,在镇江城南门前造了一座桥,城外的人通过这座桥走进市区,这座桥就是虎踞桥,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地居民说,虎踞桥原名泰运桥,因为它的身后是高大的南门,南门古时又叫虎踞门,渐渐它就被称为虎踞桥。“龙盘虎踞”形容地形的险要,虎踞桥扼守镇江南关,桥名说明它对城市的防卫非常重要。

    史料记载,1853年,攻占镇江城的太平军曾拆毁桥面,用以与清军抗衡,1859年经善后局(清朝后期,在有战争的省份设立的处理特殊事务的机构)重修。此桥是丹阳、丹徒等南乡农民进出城必经之地,挑柴负米者络绎不绝,独轮车过桥首尾相接。旧社会桥上下有“三条巨龙”,即柴龙、米龙、水龙(当年店铺、民家雇工从河中担水饮用),成为有名的“清晨一景”。

    因渡而生的千年街区

    虽然头枕长江、臂挽运河,但在如此丰富的“水资源”润泽下,镇江的整个城市面貌却没有变得“水灵灵”,直到走进江边的西津古渡。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以后才有此名。相传,三国时期,曹操率领数十万精兵南下,诸葛亮和周瑜在西津渡北侧蒜山顶上的亭子里共谋退敌之策。他们在掌心不谋而合地都写了一个“火”字,最终赢得赤壁之战,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王志军介绍,西津渡是长江南岸的主要渡口,它与北岸的瓜洲渡隔江相望。京杭大运河开通之后,西津渡变得更加热闹。江面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南来北往的各种货物在这里汇集。西津渡街区也随着繁华的江面向东、向南不断扩大,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这里成为一处风景秀丽、设施齐全的生活乐土。

    后来,长江由于受泥沙的冲积,滩涂不断向北延伸,河道北移数公里之外,所以今天来到西津渡口,已经看不见滚滚长江,取而代之的是新建的柏油马路。在古街区口,西津渡古渡口暗藏于玻璃砖底。细细观察,就会发现布满青苔杂草的台阶一直通向黑暗深处,那里沟通着运河与长江。

    漫步古街,两旁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质朴大方的广肇公所,被认为是南北建筑风格融合的体现;建于1890年的英国领事馆,现在已是镇江市博物馆。“一眼看千年”的标志性景点还有建于元代的昭关石塔,它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老街上依旧人气不减,生意兴隆。小吃锅盖面、镇江剪纸、新式旅店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接风洗尘。这些店铺斑驳的柜台、杉木做成的板门,无不向我们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本报记者 戚帅华/文 鲁博/图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