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蜗居山中
立秋:梧桐一叶落 天下尽知秋
时间的痕迹
魏晋的李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8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话说二十四节气 凉风至 白露生 寒蝉鸣
立秋:梧桐一叶落 天下尽知秋
□寇玺
篆刻作者 耿红霞 剪纸作者 畅杨
    每年8月7日、8日或9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今年8月7日16时20分,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预示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虽然凉爽的秋天即将来临,但由于今年立秋后还有一伏,我们要当心“秋老虎”发威,注意采取措施避暑降温。

    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说法。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

    丰收的季节有不少农谚,如“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的说法,是指农历七月立秋,庄稼可望丰收;若是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庄稼则会歉收。

    虽说入秋了,但国内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仍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中稻开花结实、大豆结荚、棉花结铃……农作物对水分需求量大,若是遭了旱灾,对收成的影响是难以弥补的。

    古时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来的风已经不像酷暑天的热风,而是让人感到凉爽;清晨,大自然中会有雾气产生;感阴而鸣的寒蝉,都开始鸣叫起来。

    蝉鸣、落叶,人们总会将这样的秋天和凄凉二字联系起来,唐代诗人刘禹锡却有别样的诗情。他在《秋词》中写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人人叹之寂寞悲凉的秋天,在他眼中却比春天更有朝气,晴朗天空中那一群冲破云层的白鹤,将诗人的诗情引向高远的碧空。

    季节交替,大自然仿佛变了一个面孔,正是诗人们诗兴大发之时。宋代诗人刘翰带着对初入秋的感受,作出《立秋》:“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小乌鸦啼叫着散去了,玉色屏风显得更加寂静冷清;突然间起风了,吹得树木瑟瑟作响,顿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深夜,外面秋风萧瑟,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立秋,本身是个节日,叫七月节。周代时,天子会亲率官员一起到西郊举行迎秋仪式,这一习俗传承至汉代,并加上了杀兽祭祀环节,以表崇武之意。此时也是士兵们开始操练作战技术的时节。

    农历七月七,就在立秋节气后。在洛阳,七月七是女儿节,又称七夕节,是夜,女人们穿针乞巧,故又称“乞巧节”。东汉时,洛阳于七月七日“曝经书”,“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祈请于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守夜者咸怀私愿”。隋唐时承沿此俗。

    在收获的季节里,民间还会进行祭祖和品尝新收粮食的庆贺活动。清代在立秋这天“悬秤称人”,并要和立夏日的斤数做对比,因为夏季酷暑难耐,胃口减小,体重总会轻一些。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到了吃肉“贴秋膘”的时候。

    饮食上,据传唐宋时期,老百姓在立秋当日取七粒红豆,面朝西就着水吞服,可以一秋不犯痢疾。不少地方有“啃秋”的习俗,啃的多是西瓜。天津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江苏等地在这天吃西瓜,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一带,相传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可以防疟疾。

    《素问·脏气法时论》中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食物,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葡萄、杨桃、柚子、柠檬、山楂等,以增加肝脏的功能,抵御过盛肺气之侵入。另外,秋季在饮食调养方面,可按照《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以防秋燥伤阴,银耳、芝麻、莲藕、菠菜、豆浆、蜂蜜都是不错的选择。

    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

    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

    ——白居易《立秋日曲江忆元九》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