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大运河申遗中国行系列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江南水弄堂 运河绝版地
守护蓝天碧水 共建生态家园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8 月 7 日 星期    【打印】  
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江南水弄堂 运河绝版地
古运河上的清名桥
古运河改道后的新河道
古运河两岸的江南传统民居
古运河
    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位于该市南长区,它以清名桥为中心、古运河为轴线,素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美誉。

    2007年年底,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修复后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延续了运河的历史文脉,成为“运河畔的露天博物馆”。

    “运河畔的露天博物馆”

    清名桥,是采访团无锡之行的起点。

    据史料记载,位于无锡市南门外古运河与伯渎河交汇处的清名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修,为单孔花岗岩石拱桥,长43.4米,宽5.5米,高7.4米,是大运河沿线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桥梁之一。

    清名桥下,是我国最早的运河——伯渎河。伯渎河又名伯渎港、泰伯渎,它西枕运河、东连蠡湖,长43.5公里,相传乃泰伯所开。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伐齐、晋,开通了一条“吴古故水道”(即江南运河),伯渎河是这条水道中极为重要的一段。

    “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无锡市文化遗产局有关负责人章大为说,隋代初期,重新疏浚和拓宽了此段河道,并在城区新开凿了一段运河,使江南运河无锡段成为沟通南北的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1983年,无锡市实施古运河改道工程,改道后的新河道绕开古运河,使古运河失去了原有的航运功能,成为城市景观河道与泄洪排水河道)。明清时期,由于大量粮行堆栈在运河两岸集中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带动了城镇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

    这种繁荣可从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中窥见一斑。我们从清名桥上放眼望去,在沿河1.6公里范围内,仍保留了大量白墙黑瓦的古建筑,它们以古运河水弄堂和南长街、南下塘为骨架,垂直呈鱼骨状分布。

    行走在南长街的青石路面上,迎面而来的是朴素而富有韵味的老无锡生活方式。作为大运河无锡城区段景致的精华,南长街是吴文化、运河文化和工商文化的交相辉映之处。而跨塘桥至南水仙庙的1600米步行街,则是整个街区最核心的部分,它是古董艺术品一条街、民俗工艺一条街、丝绸一条街……

    “可以说,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是‘运河畔的露天博物馆’。”洛阳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特约馆员王志军感慨道。

    集诸多人文景观于一体

    章大为说,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悠悠古运河穿城而过,撒落下无数历史文化珍宝,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则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美誉。

    据有关数据统计,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现拥有国家、省、市级文保单位19处、牌坊8座、其他文物遗存17处,文化遗产之多、质量之高,在古运河两岸城市中屈指可数。更为难得的是,街区内文物遗址集寺、塔、河、街、窑、宅、坊、弄、馆等诸多人文景观于一体,品类十分丰富。

    为传承运河文脉,2007年年底,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正式启动。工程首期实施“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整治“一河一区”、打造“两桥景观”、启动“三馆建设”、恢复“四宅原貌”、修建“五条道路”、打造12个旅游节点。

    其中,对街区南长街两侧民宅的改造,是此次保护性修复工程的重中之重。章大为介绍,南长街两侧江南民居,多为明清时期建筑,历史最久的有400多年,房屋鳞次栉比,前街后河,家家都有砖石码头通向河中,不少人家干脆将支撑房屋的木、砖、石柱伸入河中,成为“枕河人家”。

    为了最大限度保持明清建筑风格,修复工作始终恪守“不破坏沿河街坊肌理和空间轮廓”的原则,除一小部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建筑被拆除重建外,3/4的建筑都按原貌保留了下来,“即使是拆除重建的房子,也根据原主人回忆老宅的样子,并参照老照片、邻居家的房子来建设,以求最大限度还原原貌”。

    目前,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修复工程运河西岸部分已全部完工,东岸部分正在加紧推进,一幅“江南水弄堂”的文化风情画卷正在人们面前徐徐展开。

    砖瓦曾是“小无锡”的大招牌

    离开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我们沿清名桥下的大窑路拐个弯,便来到了砖窑的世界——无锡古窑群遗址博物馆。

    该博物馆展厅总面积3000平方米,陈列着各类砖制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是在大窑路窑群遗址的基础上建成的。大窑路窑群遗址位于无锡市南长区,窑群始建于明初,有砖瓦窑108家,分布在大运河东岸大窑路沿线和伯渎河南岸,长约1.5公里,曾有过“城南一望满窑烟,砖瓦烧来几百年”的盛况。

    作为中国古代砖瓦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无锡砖窑几乎与无锡“四大码头”同时产生,为诸多历史名城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精美的砖瓦,如南京城墙所用城砖,就是无锡生产的。

    “明清时期,无锡砖瓦不仅供本地建筑使用,更是无锡兴盛一时的外销产品,成为‘小无锡’的大招牌。”附近居民说,1930年法国人在查桥(无锡郊区一地名)修教堂时,就曾选用浙江、苏州和无锡的方砖进行破坏性试验,结果无锡的砖一举夺魁,建教堂用的方砖全部选用大窑路的砖。

    如今,这些老窑大多已被拆毁,只残存了40余座,较为完整的不到20座,它们默默诉说着往昔的辉煌……

    本报记者 姜春晖/文 鲁博/图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