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城市发展循环的起点,没有产业的活力就没有城市的活力,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产业发展史,产业供养了城市。”谈及《底特律破产的启示》,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刘玉来这样认为。
“一个城市需要健全的产业体系,产业要素要相互支持,同时还要有产业更新体系,在旧的产业中不断培育新的要素,以便应对产业的衰退,比如一些资源型城市,在预期资源枯竭以前就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产业。”刘玉来说。而底特律产业单一,将鸡蛋全部放入一个篮子,是其破产的首因。底特律产业衰退导致财政支出减少,公共服务项目减少,犯罪率提高,又加速人才逃离,机会逃离,产业恶化,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产业支撑着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产业也决定着城市的破产。
城市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的集合体,作为一个动态发展、动态增长和动态变化的特殊系统,城市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有生命力和最为活跃的发展空间。因而世界银行在迈向21世纪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充满活力的城市是增长的发动机。活力是城市的固有品质,没有活力就没有了城市。
那么,发人深思的就是,活力从何而来?以什么为载体?在刘玉来看来,活力的来源在于发展的理念、体制和机制,活力的核心载体是产业,没有产业的活力就没有城市的活力。
世上本来没有城市,因为交换有了人的聚集,财产的聚集,有了集市,又派生多种需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再拉动人员和财富聚集,规模逐渐扩大,逐渐有了城市。关于这一点,深圳的发展很有启示意义——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对其采取了很多刺激政策,刺激各种要素和资源的快速集聚,形成了深圳速度,几十年里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崛起为一个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史也是产业发展史。
“产业与城市的关系,总结起来,就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刘玉来说,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企业,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根基,需要有人、财、物支撑运转,人、财、物获得需要市场,需要交换,其市场和交换就相当于城市的产业。产业是城市生存的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发展需要动力,产业提供动力载体,城市发展需要环境,产业提供环境,因为产业发展,城市有更大实力优化环境,城市发展需要供给,产业提供供给,人要衣食住行药育,这些需求需要通过产业来满足。产业供养了城市。 本报记者 王文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