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过后,早晚凉意更加明显,民间流行“贴秋膘”,吃狗肉、涮牛羊肉火锅的人也逐渐多起来。有专家指出,现代人早已营养过剩、不适合这样的进补方式。
1 稍不注意就发胖
肥胖人人都不想,既有碍形体美,又会带来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等“文明病”。专家认为,秋季是容易发胖的季节。此时天气转凉,人们食欲旺盛,饮食会不知不觉地过量,使热量的摄入大大增加;天气宜人,人们睡眠充足,汗液减少;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内还会积极地储存御寒的脂肪。三方面原因综合下来,身体摄入的热量多于散发的热量。这时应调节饮食,多吃低热量的食物,如赤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同时要增加运动量,加强体育锻炼。
2 春捂秋冻有道理
春捂秋冻是人们都知道的一句俗语,但其中的含义未必人人都能领会。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只局限于不忙添衣,还应从更广义的层面去理解。
比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天气的能力。不同年龄可选择不同项目,但都应注意一个“冻”字,切勿大汗淋漓,只要周身微热即可停止,以保证不使阳气外耗。同时,秋季坚持冷水浴,对于改善体质有明显效果。
3 体育锻炼多注意
秋季坚持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强免疫力和身体抗寒能力。但是,秋季早晚温差大,气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也有讲究。
首先,要注意防受凉感冒,根据天气的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锻炼后切忌穿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容易着凉。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要当心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处的运动损伤。因此,运动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
其实,秋天人体阴精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故运动也应顺应这一原则,选择相对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运动项目。
另外,秋季天气干燥,市民锻炼后应多吃些滋阴润肺、补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银耳等,若出汗较多,可适量补充盐水。
4 进补养身需得法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现在已进入秋季进补阶段。但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五忌:一忌无病进补,这样既增加开支,又不利于健康,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等;二忌慕名进补,很多人喜欢服食人参,其实滥服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及鼻孔流血;三忌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对症下药,市民进补前最好咨询中医,否则可能适得其反;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五忌以药代食,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药补不如食补。
专家表示,秋天进补最重要的是围绕一个原则,那就是养阴、润肺、清燥。而有此功效的食物大多非肉类,倒是一些五谷杂粮更有效。比如,薏米粥、白扁豆粥、山药粥、绿豆汤等均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作用,还可多用薄荷、紫苏等具有清咽利喉效果的药草,还可以选择白萝卜,有理气化食的效果,梨也是秋季清燥首选的水果。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