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
|
近日,由《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团队与我国合作打造的3D电影《孙子兵法》,正在山东拍摄。
《孙子兵法》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在全世界有巨大的影响力。那么,《孙子兵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对我们有哪些启迪?
1 《孙子兵法》是本什么书
曹操对《孙子兵法》有很高的评价,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这个“深”就是深刻、深邃、高明的意思。唐太宗李世民对《孙子兵法》的评价也非常高,“朕观诸兵法,无出孙武”。在西方,《孙子兵法》不仅仅是军事教材,更是其他的竞争领域包括商业运作、企业管理里面借鉴的图书。
《孙子兵法》是一本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书,是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外国人对中国文化最重视的三本书是《易经》《老子》《孙子兵法》。不过,《孙子兵法》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外对它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我们自己。
把《孙子兵法》用于企业管理,也不是中国人发起的,是日本的大桥武夫,当然这跟当时日本的环境有关系。二战结束以后,大量的军人重新进入社会,这些军人对兵法最熟悉,所以用兵法的原则指导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
西方的重要军事学校有两部书是一定要学的,一本是《孙子兵法》,一本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们在战争行动当中,也是经常借鉴《孙子兵法》。
2 如何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5900多字,13篇,其精髓有两个字:“算”和“诈”。
■“算”
《孙子兵法》是指导战争的,战争就是两个过程,一是准备战争,二是实施战争。《孙子兵法》第一个字讲的是开打之前的“算”,也就是战略规划、战略分析、战略预测、战略运筹的东西,包括五个基本要素:
【政治】
作战双方,哪一方政治清明,就会和衷共济、同心协力。但是孙子强调“令民与上同意”,让老百姓认同、拥护、支持、配合领导人的决策,而领导人起主导作用。
【天时】
天时是指自然气候,因为气候条件和战争直接相关。但在孙子这里,天时讲的更多的是战争时机问题,不要过早也不要过晚。
【地利】
“地”就是地理环境。有时候古代战争,10万人的军队最后被1万人打败了,但你看了战场以后就知道这很正常,因为这个战场最多也就装2万人,10万人去了没用。所以“地”谈的是占的容积量,占的地位和区位,这都是“地”。
【将】
有了天时、地利,事是要人做的,就要讲队伍。孙子讲得很明确,兵不用管,“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关键在于将。
【法】
孙子把“法”放在第五位,他也是有考虑的,法不能不讲,但法又不能太讲。因为在军事斗争中,法经常是滞后的,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规章制度经常会拖后腿。所以孙子讲“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诈”
一旦打起来,孙子认为所有的军事原则都围绕一个中心,“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兵不厌诈。在孙子看来,打仗就是双方之间比试骗术高下的过程,所以就讲了“诡道十二法”——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当然,孙子心目中,最高明的骗术是水乳交融、没有痕迹的,所谓“形兵之极,至于无形”,上骗不言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与武侠小说中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是一个道理。
3 《孙子兵法》给我们的启迪
■全局意识
中国古代有一句话,叫作“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孙子兵法》考虑所有问题都出于系统性、全局性。
孙子认为打仗和治国不一样,治国可以走弯路,可以重新出发,而打仗是一锤子买卖。所以领导人最重要的素质第一是“智”,如果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忠厚、仁义根本没用;第二是“信”,要树立威望,首先要建立诚信,有信才有威,“威信”才能连在一起;第三是“仁”,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是包容性;第四是“勇”,即敢于担当,敢于负责,有的领导人之所以威信不高,往往是所有成绩、功劳都是他的,一旦有问题就往下面推;第五是“严”,严于律己,严格治军。
■重点意识
重点意识是指不能面面俱到。孙子强调,看问题必须关照全局,但做事情必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抓重点,抓关键,然后中心突破,以点带面。
比如“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就是重点意识。蒋介石在解放战争当中为什么这么快被打败,有几个重要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一开始的战略就是错误的。他是全面进攻,全面进攻就意味着要打华中、要打东北、要打西北、要打山东,这种全面进攻战略在毛泽东高明的战术面前会很被动。等到蒋介石发现全面进攻失效的时候,变成了重点进攻,进攻陕北和山东,但这时候最佳的战略时机已经过去了。
■偏锋意识
一个战略家是否成熟,往往是通过偏锋意识体现出来的。《孙子兵法》说“将有五危”,第一就是这个将帅不怕死,第二是在战争中善于保全自己,第三是打仗富有激情,第四个是将帅廉洁奉公,第五是将帅爱民如子。
在儒家看来,这五点都是好的,不过在孙子看来,任何一种事物都是利中有害,害中有利的,有一利必有一弊,即使最好的品德也有它的弱点。
比如一个人很正派,但很在乎自己的名声,敌人往往就会用这一点整你,给你造谣,说你是道貌岸然。不在乎的人无所谓,哈哈一笑;在乎的人心里就很压抑,弄得寝食不安,就容易做出错误的决策。这个时候,“正派”反而成了累赘。
(据《光明日报》)
本文作者简介:黄朴民,1958年8月生,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执行院长,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