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组合拳”打出来,武陟实现了“强筋健骨”。
国药集团投资20亿元在武陟建设中原医药产业基地项目,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安装基本结束,正在调试;
辅仁集团投资10亿元在武陟建设药业产业园项目,目前,6万平方米主厂房已经全部建成,年产15亿支冻干粉针剂已经投入试生产;
随着“国药”和“辅仁”两大“龙头”的到来,华隆药业、琪祥生物科技等20余家上下游产业链项目纷纷跟进。
食肉知味,武陟抓住自己有6家专用车生产资质企业的优势,与郑州日产合作,在武陟建设了年产2万辆专用车及40万套零部件项目。
郑州日产项目落户后,又将中汽(天津)装备、江阴乾坤汽配、福州金钧鑫等14家近地化配套企业吸引至武陟,总投资达18.3亿元。
打破瓶颈,有人有地有钱有路有产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致力于破解瓶颈制约,全面加快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重点解决关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人、地、钱、路、产‘五大问题’。”谈及发展思路,武陟县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副主任千宝星思路清晰、兴致盎然。
人从哪里来?
调整机构和人员编制,在产业集聚区设立经济发展局、对外招商局等5个内设机构和统计分局等4个派出机构,全部按照副科级规格配备,实现了有人管事。
有人管事还得有人干事、多干事、干成事。于是,武陟制定了乡镇(街道)和县直部门服务产业集聚区评比办法,将其与干部提拔任用、评先评优挂钩。
该县一个广为人知的事例是,龙源镇原副镇长李小群因在引进辅仁药业产业园项目中立下大功,除了重奖外,还被直接提拔为县招商局局长。
“仅今年以来,管委会就提拔了6名工作优秀的干部,其中2名由副科提为正科,4名由一般工作人员提为副科。”千宝星说。
地从哪里来?
一方面,通过成立农业公司,将集聚区范围内的土地进行流转和经营,目前已通过流转形式收储土地5100多亩;另一方面,通过实施黄沁河滩区土地整理项目,解决补充耕地指标。通过整村搬迁中心社区建设和农村土地集中整治,解决增减挂钩指标。集约出来的土地,全部向产业集聚区倾斜。
钱从哪里来?
整合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县产业集聚区银河投资有限公司和县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成立武陟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累计融资13.8亿元。
有钱好办事。近年,武陟县先后投资40多亿元,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了15条总长120余公里的主干道路,搭建了“六纵九横”的路网框架,并实施了管网和电网建设,为集聚区发展拓展了空间、拉大了框架。
“人有了,地有了,钱有了,路有了,产业自然水到渠成。五指拢成拳,产城同生共长。”千宝星一脸自豪。
重“引智”,以“智”取胜
每年拿出3500万元专项科技创新基金,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对建成创新平台的企业给予5万元至30万元的资金支持,用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的试验研究经费累计达2.53亿元……
武陟人搞创新,舍得花钱。
创新靠什么?人才!正是基于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武陟县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注重“引智”,谋划以“智”取胜之道。
武陟县曾有个红麻造纸厂,由于技术衔接困难等原因,这个几乎集全县之力建设的纸厂建成后,一张成品纸也没生产出来。
如何让纸厂起死回生?靠资金注入试过,不行;靠企业兼并试过,也不行。在不断的调研和思考中,一个叫姜丰伟、既懂技术又懂经营的造纸专家进入了武陟的视野。
县委、县政府领导三顾茅庐,姜丰伟来到了武陟。
2002年7月,由姜丰伟任总经理的江河纸业成立。
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术,姜丰伟对原有设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技术改造,不但解决了技术衔接难题,还将原来的工艺水平大幅度提高。
如今的江河纸业,已经成为以研发生产高档文化纸和造纸成套装备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河南省50户高成长型企业之一,也是武陟的纳税大户。
姜丰伟和江河纸业是武陟大力实现招商“引智”战略的缩影之一。这些年,武陟通过各种途径陆续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70多名,为“创新驱动”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截至目前,集聚区已有49家企业与清华、北大、浙大等3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项目31个,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8个。
武陟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立下了“创新驱动”的“军令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设研发平台,争创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工程技术中心3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企业院士工作站1家。
武陟,这个以油茶闻名的县,如今最“飘香”的是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