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9版:洛阳·深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小学男教师 万花丛中绿难觅
刘庄村:大禹治水功名扬 薄皮核桃俏市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3 年 10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刘庄村:大禹治水功名扬 薄皮核桃俏市场
打包烘干的核桃
    ■往事如烟

    孟津县小浪底镇,顾名思义,与著名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有关,该工程就位于小浪底镇境内。因此有人会认为,小浪底镇的镇名应该是由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而来,其实不然。

    据小浪底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并没有小浪底镇。1996年,孟津县的马屯乡撤乡建镇改名为小浪底镇,2005年将黄鹿山乡划归小浪底镇管辖。

    有关“小浪底”一名的来历,据说与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早以前,当时坐落于黄河流域的小浪底村三面环山,受地理位置影响,这里经常发生洪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灾难。尧时期,尧曾多次派人来治水,但效果不明显;舜继位后,派大禹去治水。

    来到小浪底村后,大禹带着村民详细观察地形,研究治水办法,最终决定开山凿石、疏通水路,将洪水引到大海里去。

    但正要动工之时,大禹犹豫了,因为采用此方法治水,洪水势必流过山那边一个名叫单阳县的地方。为了保护单阳县不受洪水危害,大禹每天在风雨中尝试其他方式与洪水斗争,但效果都不明显。后来,单阳县的人被大禹的辛勤和治水精神所感动,便主动派出村民代表与大禹商议,表示愿意让出他们生活的地方,支持他治水。

    最终,大禹带着村民将大山凿开,洪水被制服了。大禹为了感谢村民们的无私付出,也为了让洪水不再危害百姓,便将治水之处起名叫小浪底,意为大浪到头,小浪入底,海晏河清,福民安国。

    “此传说目前看来也有一定的依据。”该工作人员说,按照现在的地形来看,小浪底村恰巧位于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处,中游地势复杂,黄河途经此地时多大浪滔天,下游地势平坦,基本不会形成浪花,因此小浪底的意思就是“黄河中上游来的再大的浪花,到此处也得穷尽,即便是小浪花,也到底了”。后来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因位于小浪底村附近,便沿用了“小浪底”一名。

    如今,文化底蕴深厚的小浪底镇因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而扬名,其境内的妯娌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北魏石窟摩崖造像、曹袁大战古战场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遗址也位于该镇;乔庄村还被命名为历史文化名村。

    ■人文自然

    小浪底镇位于孟津县西北部,全镇辖28个村,总人口4.2万,总面积110.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89万亩、荒山面积1.5万亩、林地面积2万亩、水域面积1.2万亩,水岸线长达38公里。

    小浪底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小浪底风景旅游区内,水域广阔,青山环抱,岛屿林立,高峡平湖相映成趣,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方千岛湖”。4000余亩小浪底森林公园形成了天然的森林氧吧。

    该镇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南距市区40公里,北拥黄河小浪底水库,与济源市路桥相连,西与新安县接壤,孟横路和小浪底专用线穿境而过,到孟津县城、洛阳市区及洛阳飞机场的车程均在30分钟以内,陆、航交通极为便利。

    ■今日刘庄村

    近年来,小浪底镇借力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积极发展独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已经形成了万亩核桃基地、万亩牡丹基地、五千亩烟叶基地、千亩果蔬基地、千亩五彩红薯基地、千亩软籽石榴基地等。提到该镇的特色生态农业,仅从刘庄村的薄皮核桃产业就可见一斑,该村发展薄皮核桃种植,不仅本村村民受益,还带动周边多个村子共同走上发展核桃种植的致富路。

    刘庄村村委主任宋须说,刘庄村虽叫“刘庄”,但现在村里几乎没有刘姓村民,该村是在1993年,因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而形成的移民村。在移民之前,村民大多靠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生,每年所产的粮食只够全家的口粮,难有额外的经济收入。

    “为了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刘庄村从1993年开始,借力移民相关扶持政策,发展经济。”宋须说,从发展木质家具、汽车配件等小型企业,到发展苹果种植,刘庄村民一直在探索适合该村的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发展企业及苹果种植的探索纷纷失败,由于村民的种植观念没有彻底转变,该村发展的200余亩苹果因管理不善、缺乏销售渠道等因素,最终没有发展成功。但困难并没有打败刘庄村民。

    吸取教训,2005年,村干部带着部分村民到山东和我省温县、孟州等地考察,发现当地的薄皮核桃种植产业发展前景好。农业专家实地勘测后发现,刘庄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均适合核桃种植。

    说干就干,2005年冬,刘庄村引进了山东的薄皮核桃品种,当年全村共发展薄皮核桃种植300亩,为了不重蹈覆辙,刘庄村在发展伊始就坚持种植、管理、销售“三手抓”的模式,成立了核桃种植协会和孟津县小浪底裕民专业合作社,前者负责种植和管理,聘请专家指导、培训,后者跑销路,开拓市场。

    2008年,刘庄村的薄皮核桃首次挂果,由专业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当年村民每亩地的收益至少在1000元。此后,该村在继续扩大薄皮核桃种植面积的同时,还引进了脱皮机、清洗机、分拣机、烘干机等设备,对核桃进行初步加工。2010年,该村的薄皮核桃还有了自己的品牌——小浪底牌,开始向外闯市场。

    如今,该村的薄皮核桃种植面积已达2100亩,每棵约产干果5公斤,按照每公斤市场价20元计算,每亩收益可达5000元。目前,刘庄村正计划发展核桃油、核桃露、核桃粉等深加工产业。

    本报记者 赵佳 实习生 张逸姗 特约记者 郑战波 文/图

3上一篇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