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电视上热播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节目,在吸引众多观众的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汉字危机”话题的广泛关注。其实,还有很多词语,历经岁月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乌焉成马,与原来的字词已有天差地别。
乌焉成马源自古语中的“字经三写,乌焉成马”,意即乌、焉、马三字字形相近,文字经过多次转抄,很容易出错。比喻事经辗转,易出讹谬。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词语被“乌焉成马”?
“蛛丝马迹”与“马”没关系
成语“蛛丝马迹”,很多人耳熟能详,其释义为:比喻与事情根源有联系的不明显的线索。意思是说,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可是,有不少人望文生义,将“马”误解为人们所骑之马,认为“马迹”是指马的蹄印,甚至连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成语大辞典》中,也称“马迹”为“马蹄的痕迹”。其实,“蛛丝马迹”中的“马”,与拉车驾辕的“马”没有联系,而是指一种活动于灶台上的小昆虫灶马。
灶马学名突灶螽,体粗短,长约20毫米,暗褐色或污白色且有麻点暗纹,是屋内灶前常见的昆虫。灶马在灶台上爬行之时,常会留下一丝不易察觉的痕迹,这种痕迹便是“马迹”。又因它与细微的蜘蛛丝一样让人难以辨识,于是人们便将二者联系起来,并称为“蛛丝马迹”。
“蛛丝马迹”一词最早见于清代王家贲的《别雅序》中:“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疑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呆若木鸡”原指最“牛”斗鸡
“呆若木鸡”,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呆头呆脑或痴痴发愣的样子,呆即发傻,宛如木头做的鸡一样。按照庄子的本意,这个成语其实是一个褒义词,它代表着一种最高深的境界,因为在斗鸡中,目光凝聚、内蕴真气、纹丝不动、貌似木头的鸡,才是最“牛”的斗鸡。
这个成语出自《庄子·达生》,说的是战国时期,热衷于斗鸡的齐宣王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请了一个叫纪渻(shěng)子的人专门负责训练斗鸡。纪渻子认为有些呆头呆脑、不动声色、看上去就像木头做的一样的鸡最厉害。果然,经他训练的这种呆头呆脑的鸡只要一进斗鸡场,别的鸡掉头就逃。
由此可见,“呆若木鸡”并不是真呆,只是看着呆,实际上却有很强的战斗力,貌似木头的斗鸡根本不必出击,就能让其他斗鸡望风而逃。
“衣冠禽兽”曾指“文官武将”
衣冠禽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含有贬义的成语。在很多成语词典里,都将其解释为“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畜生。比喻道德败坏,行为像禽兽一样的人”。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辞海》中,解释更为直接:衣冠禽兽,比喻品德败坏的人。但是,若溯其源,会发现衣冠禽兽一词最早是个褒义词,它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
明代官员的服饰规定:文官的官服上绣飞禽,武将的官服上绘走兽。“衣冠禽兽”在当时遂成为文官武将的代名词,原本是代指“当官的”。
其实,古代有一个成语叫“衣冠枭獍”,专门比喻品行败坏、忘恩负义的人,就像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的禽兽。相传枭是食母的恶鸟,獍是食母的恶兽。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七里曾有“河朔人士,目苏楷为衣冠枭獍”。
“铁石心肠”原非“无情无义”
成语铁石心肠亦作铁肠石心、铁打心肠或心如铁石。如今,人们常将其作为贬义词,比喻心肠硬得像铁和石头一样,冷酷无情或无情无义。其实,“心如铁石”的原义为“心如铁石坚”,是一个褒义词。
这个成语出自苏武牧羊的故事。苏武羁留匈奴19年后终于归国,史籍中的“心如铁石坚”正是赞颂他的意志坚定,始终没向匈奴投降。此后,很多史籍中的“铁石心肠”或“心如铁石”等词也都是推崇、褒扬之义。《三国志·魏武帝纪》:“领长史王必,是吾披荆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翻译成白话就是:领长史王必这个人是我艰难创业时的人,他忠诚,有能力,勤于工作,意志坚定,是国家清廉贤能的官员。这里的“心如铁石”是夸王必“意志如铁石般坚定不移”。
由此可见,“铁石心肠”虽是比喻心肠像铁和石头那样坚硬,却是用于褒义。因为,这个成语的侧重点在于其“不为感情所动”,而不是指心肠硬得像冰冷的铁和石头那样“无情无义”。
“狗屁不通”原为“狗皮不通”
“狗屁不通”的释义是“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清代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三十五回:“柳老赖婚狼心难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但是,这个成语最初原本与“屁”无关,而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炎炎夏日,狗必须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身上的这一特点,正是“狗皮不通”的由来。
由于“皮”与“屁”谐音,而屁又为污浊之物,对于文理不通的诗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贬之,意思更为鲜明。所以,后来人们将错就错,约定俗成地将“狗皮不通”变成了“狗屁不通”。
三个臭“皮匠”原来是“裨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是一句广为人知的民间谚语,形容三个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协力、集思广益,也能提出比诸葛亮的想法还周到的计策,但谚语中的“皮匠”原本是“裨将”,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长期的演变才变成了“皮匠”。
裨将是古代最低一级的将军,也叫副将,通常由校尉或都尉升迁。作为军事行动中辅助军中统帅的重要幕僚,裨将往往都有权参与军中帐议。《汉书·项籍传》:“梁,为会稽将,籍,为裨将。”颜师古注:“裨,助也,相副助也。”《明史·杨璟传》:“永州久不下,令裨将分营诸门,筑垒困之。”
可见,这个民间谚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据《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