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程”讲学图 | |
核心提示
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嵩阳书院聚集了司马光、程颢、程颐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在此讲学,培养出滕子京、张载等众多人才,堪称古代之“清华园”。嵩阳书院因一代大儒“二程”更加声名显赫;在嵩阳书院教书期间,“二程”亦借助嵩阳书院完成了新儒学(洛学)的建构。嵩阳书院因此成为新儒学的传播“重镇”,也是其重要发源地之一。
1 “二程”讲学十余载
在宋代,嵩阳书院之所以能位列四大书院之首,除了与封建最高统治者对嵩阳书院的大力推崇外,范仲淹、司马光、张载、王守仁等众多名师都曾登临书院讲台传道解惑,也使嵩阳书院名气大增。
在这些名师中,程颢、程颐兄弟不可不提。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二程”因与力主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退居嵩阳书院讲学十余年。
程颢(公元1032年—公元1085年),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公元1033年—公元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程颢、程颐虽为兄弟,年龄相差仅一岁,又共同师从于周敦颐、邵雍等,但二人性格迥异,治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据有关史料记载,相较于程颢的和蔼可亲,程颐却严谨刻板,饮食起居都遵循着严格的作息时间。这方面,有许多待人接物的小故事可以反映他的这些特点。
比如,官场自古离不开应酬。有一次,一个官员想请他“饮茶观画”。但程颐说:“吾平生不饮茶,也不识画。”干脆拒绝了邀请。
还有一次,一个官员的学生任职期满后路过洛阳,这个官员在宴请时便拉程颐来作陪。其间,有歌妓出来陪酒。这个学生不知程颐的个性,说:“数妓远出颇劳,某愿各酬一杯。”随后,他站起来挨个与诸歌妓饮酒。对此,程颐不留情面地说:“愿公爱陕之百姓亦如此!”由此,可以看出先生的自律与操守。
2 “程门立雪”传美谈
程氏兄弟讲学嵩阳书院期间,听者云集。其中,最著名的学生当数同为“程门四先生”之一的杨时、游酢。
说到杨时、游酢,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程门立雪”的故事。据记载,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这里的杨,即杨时;游,即游酢;而伊川,即程颐。杨、游二人原本师从于程颐的哥哥程颢,并且早已学成南归。四十多岁时,他又与游酢一道千里迢迢向程颐问学。但二人到达时,正巧赶上先生“瞑目而坐”;为不惊扰先生,二人选择“侍立”不语,且及先生醒来后,得到的也只有一句“日既晚,且休矣”。这时门外的雪已一尺多厚了。
这个故事一般被用来褒扬杨、游二人执着的求学精神,他俩被当作尊师重道的典型。其实,这个故事所强调的,更在于伊川先生的“瞑目而坐”。他绝不是因为瞌睡而怠慢了学生,他要传递给学生的恰恰是治学修身的一种境界——“养心不动”的精神,即所谓的“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3 新儒学的发源地
程氏兄弟讲学嵩阳书院,不仅留下了“程门立雪”的美谈,还开创了儒学发展的新阶段——洛学。
“二程”创立的洛派理学(洛学),又被称为新儒学。究其思想渊源,它虽还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弘扬的孔孟传统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加以改造,面貌焕然一新,其学问以“明道”为目标。在《近思录》中,朱熹、吕祖谦曾将之归纳为:以探讨“道体”和“性命”为核心,以“穷理”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为存养功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质,以“为圣”为目的。
程颢、程颐所创的洛学,是以后中国理学各流派的“总渊源”。比如,学成南归的杨时、游酢,继续潜心研究和传播程氏学问,“倡道东南”,使“闽中理学”渐渐兴起,被后人尊为“闽学鼻祖”“程学正宗”。
另外,同为“程门四先生”之一的谢良佐,则将程氏学说传至陆九渊。据载,北宋末年,金兵不断犯边,谢良佐流落到江南。随着谢良佐的南下,洛学渐渐成为岳麓书院的主要学说,后集大成而为“湖湘学派”,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基础。
正如嵩阳书院牌坊匾额“高山仰止”所说的那样——作为程氏兄弟创立洛学的“重镇”和新儒学的重要发源地,嵩阳书院无疑是人人向往的文化圣地。
相关链接
一代大儒“二程”为何与嵩阳书院结缘甚深
作为新儒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之所以在嵩阳书院讲学,其原因有五:
其一,“二程”原居洛阳伊川,距登封咫尺之遥,登封又是尧、舜、禹、周公曾经活动过的地方,且佛道盛行,来这里便于切磋。
其二,王安石变法更新,“二程”与之政见分歧,不为朝廷重用,为避祸端,退居嵩阳书院,聚徒讲学。
其三,时任登封崇福宫提举管勾的司马光、范仲淹等同在嵩阳书院讲学,可共同论证学术,与王安石分庭抗礼。
其四,嵩阳书院与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商丘的应天书院并称宋代“四大书院”,名气很大,在此讲学有利于推广“洛学”思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其五,嵩阳书院一个最出色的教学特点是实行“门户开放”,学术民主气氛浓郁,这将有助于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对于在官场失意的“二程”来说,嵩阳书院是最好的研究学问的场所。
(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