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秋夜听雨
仁——礼乐实践的理想境界
懂你,比喜欢你更重要
母校的落叶
顾影
年 龄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10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仁——礼乐实践的理想境界

    儒家,以礼乐文化为中心思想,孔子为“克己复礼”奋斗终生。孔子贵“仁”,一部论语,涉及仁字多达109次。仁,是儒家的人文理想,是儒家最根本的价值取向。颜渊问仁,孔子答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只有恢复周礼,掌控私欲,稳定社会,和谐人间,天下才会进入一个美好的仁爱境界。仁是礼的文化灵魂,礼是仁的存在形式。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没有仁的伴随,礼乐将徒具形式。仁是人性最光辉的亮点,以“仁”为核心的礼乐文化,将带来主客观世界的同步优化。仁,是儒家追求的实践礼乐文化的理想境界;天下归仁,则包括天地境界、政治境界、道德境界和生活境界的完美。

    仁是天地生生不息之德、生生不息之理。仁学主张人心和天道合一,从“仁者爱人”发展到“泛爱众”,扩大爱心惠及的范围,爱惜一切生命,尊重所有生灵生生不息的权利。儒学大师周敦颐,相传他家“窗前草不除”。人问其故,周敦颐答:“与自家意思一般。”周敦颐亲切轻松的回答,表达了万物一体的崇高理想,主张要以爱人之心,泛爱世间万物。程颐任宋哲宗帝师时,见哲宗随意攀折树枝,不避冒犯,告其“不可”。这些日常的生活细节,恰恰深蕴其对草木虫鱼的仁爱之情,为生生不息的天地境界营造生命兴旺的葱茏景色。只有这样,人与自然的持久和谐,方能实现。

    仁的礼乐实践,还表现在仁政惠民的追求之中。《周易·系辞下》赞颂“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黄帝尧舜的社会管理、闲情适意、轻松自如,恰能给百姓带来幸福,这是为什么呢?《周易》的回答十分简洁:“何以守位?曰‘仁’。”只有仁政的实现,方能带来社会的稳定,为从政者提出德行的要求。实行仁政,是儒家权力管理的不移信念。孔子说:“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谓贤人者,好恶与民同情,取舍与民同统。”一位贤明的君主,要与百姓好恶同情,取舍一致。官员从政,应努力做到德政、勤政、简政,远离严刑峻法,造就《论语·为政》中所描绘的政治境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仁最广大的实践目标,则是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爱心教导和培养。《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认为:“仁者,人也,亲戚为大。”孟子说得更具体:“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儒学以仁存心、以人为本的思想,并非以我为本,而是以他人为本,向他人奉献爱心。普天之下,爱心迎逢,互动互惠。“克己”“毋我”,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直至到达“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人人都应履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仁爱精神就是为了建立心灵秩序。《论语》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处世的根本。助人以立身之地,助人以幸福之源。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做人的道德底线,是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人生在世,要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要换位思考。对自身的完善,孔子更进而提出:“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仁、勇,是儒家传统的“三达德”。努力学习,知识化为素质,走进智者的境界;身体力行,爱心奉献社会,追随仁者的情怀,弃恶向善,涵养自律精神,学习勇者的品质。“知耻近乎勇”,是把败德有过的自我,打倒在地,然后站起来,依然是一个铁骨铮铮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勇敢。《孟子·告子上》曰:“羞恶之心,义也。”“义者宜也”,有羞恶之心,行为方能正当合宜,光明磊落,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人不能无羞恶之心,“无耻之耻,无耻也”。孟子把无羞恶之心,看成是道德沦丧的最大灾难。

    人际关系的道德定位,按照仁的原则,儒家不赞成“以怨报怨”。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暴力对峙,何日是了?对人要有宽容的态度,一个“恕”字,表达了儒家仁爱的胸怀。“恕”是仁爱实践的起点,也是仁爱落实的终点。子贡以“温良恭俭让”来形容老师孔子的气度,其实,“温良恭俭让”也正是儒家长期倡导的,要努力养成的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质。“以怨报怨”为儒家所反对,“以德报怨”也不是儒家所倡导的。因为“以德报怨”不符合道德倡导的本意。面对具体的人与事,“以德报怨”有时也能化解矛盾,甚至翩翩昭示宽容美德的风光。但是,笼统提倡“以德报怨”,将败坏伦理道德的秩序和平衡。从而,做好事与做坏事,得到的结果竟是一样的,这将造成对好人的打击、对坏人的怂恿。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是坚持道德原则的公正态度。面对损人利己的败德恶行,要直面相对,是非分明,善恶分明,不过分报复,也不放任纵容。不泄愤,不纵恶,罪有应得,方能防止不仁者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这才是仁者襟怀的本意。

    仁爱心理秩序的建立,更有待于对邪恶的防范。孔子告诉颜渊,以礼为屏障,仁心方始永固不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视听言动等各种感应外部世界的行动中,处处以礼设防。“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由己,不由人,内心的自觉,是道德完善的关键。我想按仁的精神做人,仁就能来到我心中。礼,虽有许多典章制度,但是,究其根本,礼是自律的道德精神。对外部世界,要常怀同情恻隐之心,《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孟子还举例说,看到一个孩子落井,人人都会救援,这是人心向善的本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泛爱之心的自然流露。只有充满仁爱精神,生活方始充满情趣乐趣,世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得到敬重、备受关爱的彬彬有礼的环境中。只有仁的实现,方能带来这样美好的生活境界。

    仁,更是崇高的人格理想,《论语·卫灵公》云:“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刑陈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杀身成仁,已成志士仁人最伟大的人生目标,理应备受敬仰。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