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南大街,自南向北慢上坡。打我记事起,一晃50多年过去了,它依然古韵悠长。
南大街沿街的青堂瓦舍,不新也不旧,不古也不洋,街道不宽也不窄,不长也不短,联通着8条小巷。店面不大而商品齐全,小吃不贵而风味独特,从东方熹微,到暮色四合,总是人声鼎沸,日日周而复始,逾百年而声色依旧。
说没有变化也不尽然。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条碎石路,脚踩在上面颇有按摩足穴之感觉。20世纪80年代,它是一条平整的沥青路,路面稍有拓宽;后来又整体改造为青石板路,平添了几分厚重,游客来此少不得要踩街而行,感受一下古都老城的世风民情。
南大街短韵味长。它的第一个特点是“走桥不见桥”。南街口下边是古老的护城河,现为中州渠支流。当年护城河从桥下淙淙流过,而桥的两侧都有民居挡着,听得流水声,不见水流过,走桥不见桥,这也是一个景致。后来,桥面重修加宽,两侧的民居拆除,也可见清清流水了,人们似乎也没什么遗憾,毕竟要与时俱进,防洪抗灾比小小的景观更重要。
南大街短韵味长。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地方风味激味蕾。当年南关有名的“臭杂肝汤”,店面就在南街口,香气氤氲半条街。每天清早来喝汤的人们,排成了一字长蛇。人们端着大土碗蹲在地上,吃得吧嗒喷儿香,那情景至今深深镌刻在我记忆的扉页上。许多人家早上去要一碗杂肝汤,回家兑上半锅水一把葱花,够全家人吃一顿泡馍,味道似乎也并不怎么寡淡。
南大街与鼎新街交叉口,“小碗牛肉”和“朝阳馄饨”也真不赖。那是一个大集体饭庄,主厨的是全忠大伯。全忠大伯方正脸膛细眯眼儿,中等个头背微驼,操持厨务手把子很利索。他的牛肉汤是用将军帽锅熬制,也不知用的是什么调料,反正是与臭杂肝汤相异,不见牛油漂,汤清而味美,牛肉丁烂熟,淡汤不加盐,俗称“甜牛肉汤”,老年人最青睐。
不禁想起街北段“老白的锅盔”来。白叔是白居易后裔,经营着烧饼铺子,锅盔焦黄酥脆,面好油大,咬一口满嘴喷香。他打的油旋儿馍,圈儿细层多,筋道有嚼头。他的招幌上赫然写着:凡来给老爹老娘买馍的,买二赠一。他的古道热肠,被街坊邻里传为美谈。
南大街短韵味长。它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小店林立,门面不大而品种繁多,价格适中而服务到位。小老板们亲自操持,讲究和气生财。再有一点,这里的商品档次不高但配置齐全。
说到贴心服务,自然就想起南街口的老竹匠姜大伯来。老先生六十来岁,高高胖胖膀大腰圆。他不知得过什么病,长圆脸有点扭曲,鼻孔上翘,双眼上翻,乍看犹似“蒋门神”。但他有一门好手艺,做出的竹床、竹椅、竹小车等精致耐用,他又好说话,往往买大件送小件,随手赠你个小竹花篮或蝈蝈笼子,惹得小孩子格外欢喜。
我常常徘徊在南大街上,品味着它的悠悠韵味,细思忖这韵味未必是古风雅韵,更准确地说是老城人朴实淳厚的民风和仁爱包容的邻里亲情,这才是它恒久氤氲的底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