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周山之巅南望,沿秦岭脚下、洛河之畔,一片片企业、一幢幢厂房铺陈开来。18平方公里的土地,3000余家高科技企业集聚,构成了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为立区之本的脊梁。
今年以来,洛阳高新区向省内外先进高新区看齐,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新区“又高又新”的要求,立志于“高”,着力于“新”,用开放招商和项目建设掌舵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开始了新航程。
签约一批项目 拉开突围序幕
千条理,万条理,项目签约是根本道理。今年以来,按照“围绕主导产业、筑载体搭平台”招商思路,高新区招商“三大员”: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马志强,党工委第一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贺敏,管委会副主任孟建国先后带领招商部门及相关企业负责人赴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深圳、山东、温州、扬州、杭州等地进行了79次招商活动,先后接待客商146批次。
只有好的环境才能留住好项目。高新区持续推行“全方位、全专业、全天候”服务理念,全区上下共同为项目单位营造一流的建设环境和发展环境。甲骨文公司、西班牙金武制药集团、中国网库、北京兴源投资有限公司、中科院自动化所、浙江大学、中央新影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负责人受邀到该区考察,随之而来的是投资总额约596亿元的64个生物医药、信息和文化设计、新材料、智能装备产业领域的国内外500强企业项目和领域内高端项目形成初步投资意向。今年4月和9月,高新区分别举行了两次项目集中签约活动,投资总额达387亿元的20个项目先后签约,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产业形态随中央新影中原影视文化产业园、中国网库河南电子商务基地、生命科技园等项目入区,拉开了高新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突围序幕。
建设一批项目 扬起发展风帆
千条路,万条路,项目落地是最终出路。对于开放招商和项目建设工作,马志强讲得最多的话就是“项目能不能再多一些,建设能不能再快一些”。
今年以来,高新区全面启动区域环境优化提升工作,相继在一、二、三期等建成区域实施大范围的道路整修和环境提升工程,滨河北路西延线、新华东路、西环线高新区段等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该区制定并由管委会批准下发《副县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制度》,由全区副县级以上干部分包重点项目,推动领导干部走访调研,加快项目的落地建设进程;每周四定期召开开放招商与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力求用最短时间解决开放招商和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定期编发重点项目建设动态,每周实时反馈重点项目动态、使全区各部门准确把握重点项目进展,从各自职责分工为重点项目提供服务,统筹协调,力促重点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
区监察部门发挥监督检查职能,通过跟踪重点建设项目的落地和建设过程,对各部门的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服务态度等进行监督,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长效机制,打造优良的建设和生产环境。
付出总有回报,实实在在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投资43亿元的国际汽车城、投资30亿元的洛单集团半导体、投资28亿元的厦门钨业硬质合金、投资15亿元的北航科技园、投资2亿元的创意设计产业园等25个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不久的将来,这批项目将成为助推高新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战略扬帆起航的新动力。
谋划一批项目 迈出升级步伐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肩负创新驱动发展使命,正在经历“二次创业”嬗变的高新区,紧紧围绕生物医药、信息和文化设计、新材料、智能装备的“2+2”主导产业,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100强企业,重点瞄准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性强的10亿元以上大项目,一方面力推“一区多园”“腾笼换鸟”战略,另一方面四面出击、八方借力,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客商、重点项目的招商攻势,重点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大学合作,以抓好孵化器、产业园和产学研合作项目来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扩大洛阳高新区“2+2”产业影响力,打造园区品牌。
滨河智谷科技园、万亩生态观光农业园、中美生物科技园、洛阳正骨医院药品和器械产业化项目、中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制造基地、河科大科技成果转移基地、浙江大学中原技术转移中心……一大批顺发展之势、应发展之时的新项目、新业态,正踏着高新区转型升级的步伐铿锵而来。
(马红霞 王智勇 李紫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