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很小,藏在伏牛山的褶皱里。村庙不小,原来香火鼎盛。后办学校,又盖土楼三座。我去的时候,大殿仍存,雕梁画栋,是一年级教室。庙后崖下有窑数孔,是旧祠堂,学校当储藏室。学校前面的街,仍被称为“庙门外”,孩子去学校还常被村里人说成“去庙里”。
学校从小学至初三,一级一班,我教初一。山村的孩子朴实,家长厚道。
晚上八点,老槐树上的钟声一敲,晚自习下课,喧闹的校园就空寂了。有几位公办老师住校,女的就我一个,住室在东边土楼上。房间有南北二窗,南窗含山,晴天可见山巅庙宇一点,北窗对庙,庙顶飞檐走兽尽日无言。北窗下一桌,桌上一束野花。万籁俱寂之时,一灯如豆,满屋昏黄,无事可做,便读闲书。风过窗前,树声萧萧,背诗,抄诗,“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佳句入心,心也荡漾。目光不由投向窗外,梦想着有一天以诗句为向导,背起行囊,行走天地间。
有时,灭了灯,月亮悬在南窗,银光泻地,满室清辉。我会想起县城的繁华,师范时的豪情,图书馆的丰富,仿佛那是另一人的经历,遥远而不真实;会想起一起办文学社的同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旧年。思绪漫无边际,恍惚中站在银色的沙滩上,月如玉盘,身边朦胧着一个身影……
下雨的时候,窗前的桐树杨树就淅淅作响。闭窗而坐,默看宋词。长亭古道,骤雨寒蝉,有人执手相看,无语凝咽;料峭寒风,雨打山林,有人竹杖芒鞋,吟啸徐行;梧桐细雨,点点滴滴,有人守窗独坐,愁看黄花满地……想象着词人的境遇,体味着邈远的情怀,村庙土楼,隐在树影雨帘中,也似乎古意氤氲了。
冬夜,手冷难握笔,卧床读小说。《简·爱》随身三年,封面已卷。一旦翻开,必深夜不眠,次日犹得补睡。于是读《聊斋》,牛皮纸覆面,纸页已发黄,竖排,繁体字,张友鹤选注。每则篇幅短小,皆有结局。随手翻开,都似新读。花妖狐仙,联袂而来。语言又极传神,每心有所得,忍不住掩卷沉思,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想那寒儒蒲老先生,深夜独坐,有此等女子相伴,陋屋也为金屋了。倦时抛书,安然入眠,偶做好梦,与神女仙姝相逢,醒来回味再三,不忍立刻起床。
有时夜半下楼,明月在天,庙殿阒(qù)寂。厕所在庙后,背靠祠堂,窑前杂草丛生,崖上树影团团。夜鸟忽然怪声啼叫,竟毫无惧意,甚至希望逢着狐女婴宁、红玉、小翠,哪怕是鬼女小谢、连锁呢,可惜从无一遇。晚上偶有女子敲门,也都是熟人。恐我非男子,鬼狐无暇来访。
村庙之夜,荒凉寂寥如远古。月夜读诗,雨夜读词,冬夜读小说,常忘却身在何处,
今夕何夕。有时读至兴处,无人可语,便写与自己听。
花开叶落,燕来雁去,村庙的日子周而复始,静如古潭。外面的世界很遥远,且与我无关。夜夜与谁安坐?村庙,孤灯,旧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