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破局——洛阳经济奋起之路问彼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拿来“他山石” 洛阳“可攻玉”(上)
高新区多措并举为计生工作保驾护航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12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拿来“他山石” 洛阳“可攻玉”(上)
——沈阳、长春、深圳发展经验集萃
    核心提示

    12月9日,本报策划启动“破局——洛阳经济奋起之路”大型报道,先后派出5路记者,奔赴沈阳、长春、深圳、青岛、武汉、兰州、广州等7座城市,挖掘其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和举措,为洛阳发展找寻“他山之石”。

    12月10日至昨日,本报以13个整版的篇幅,连续推出特派记者从7座城市发回的报道。现将这些报道提纲挈领、集纳成篇,以飨读者。

    1【回顾之一】聚焦沈阳铁西:“东方鲁尔”的嬗变

    【关键词】老工业基地转型

    【区域名片】沈阳市铁西区,被称为“东方鲁尔”。这里集中了沈阳市六成以上的工业资产和七成以上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内最大最密集的城市工业集聚区。

    20世纪90年代末期,铁西区90%的国企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500多亿元国有存量资产闲置,资产负债率高达90%,30万名产业工人中有13万人下岗,职工生活困难。

    2002年至今,铁西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转型成就举世瞩目,创造“铁西神话”。

    破解之路

    路径一:合署办公,破解发展难题

    2002年,沈阳市将铁西区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并赋予其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构建一体化管理框架,推动国有企业进行搬迁改造,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

    此后,铁西区的存量资产、人才储备和生产技术优势,与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放政策、体制机制和发展空间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互补和发挥,产生了“1+1>2”的巨大效应。

    路径二:转型升级,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转型的过程就是升级的过程。10余年间,铁西区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和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方向,依托产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高端装备制造业,把全区产业产品和技术装备竞争力提升到新水平。同时,铁西区通过存量盘活、增量带动,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规划整合配置,大企业实现强强联合,中小企业向优势行业企业靠拢,形成了沈阳机床、沈鼓、北方重工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路径三:优化服务,打造投资发展热土

    环境也是生产力。铁西区在全体机关干部中开展“双进双解”活动。“双进”就是干部进项目、进企业,“双解”就是帮助项目解决资金、人员难题,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难题,全力打造服务环境第一区,努力做到审批办事最快、服务风气最正、服务质量最好。

    此外,铁西区设立扶持资金,支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和合资合作,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企业管理体制,进而形成跨国经营新格局;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增强企业和产业的活力,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带动格局。

    2【回顾之二】聚焦长春:中国一汽的转型路

    【关键词】国企改革

    【企业名片】中国一汽,共和国长子,它的发展史就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缩影。如今,“一五”时期建设起来的许多工业基地,在市场经济大潮荡涤下有的已风光不再,而中国一汽依然保持着旺盛活力,竞争实力在国内依然无与伦比。峥嵘岁月60年,一汽人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重重藩篱,把一个机制陈旧的老国有企业发展成为具有现代竞争机制的企业集团。从2005年到2013年,中国一汽连续9年入选世界500强,现居世界500强第141位。

    破解之路

    路径一:大刀阔斧 体制改革

    剥离政府性职能,卸下“企业办社会”包袱。从1994年到2008年,一汽先后将承担社会及生活服务功能的部门、所属的20所中小学校及公安机构分离或移交管理,并组建了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承接一汽剥离的社会职能,彻底卸下了“社会”包袱,增强了综合竞争力。

    改革管理体制,建立现代汽车企业制度。近年,一汽按照国际现代汽车企业生产方式进行新一轮改制、改组,建立起拥有上市公司、合资公司等机制灵活的多元化投资主体及较为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完成了工厂体制向公司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路径二:开放合作 对接世界

    没有开放合作就没有高水平的自主发展。一汽曾在对日本11个汽车厂进行逐一对口学习考察后,引进了丰田生产方式;此后,一汽完成了德国大众公司奥迪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小红旗”轿车。随即,一汽又与德国大众公司合资建立15万辆轿车生产基地,实现了传统轿车制造向现代化轿车生产的飞跃性转变。

    路径三:自主创新 跨越发展

    没有自主发展,开放合作也就失去了意义。长期以来,自主创新能力,被一汽视为自主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品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近年,一汽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23.4亿元,搭建了以“自主研发流程与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与产品认证体系、项目管理与知识积累体系、人才培育与职能职责体系、企业文化体系”等五大体系为主体的体系建设框架,形成了“产品策划、性能开发、工程设计、试制验证、试验认证”五大能力,科研范围涉及整车、车身、底盘、发动机、零部件、新工艺、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如今,掌握主动权的一汽,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研发和试验检测基地。

    3【回顾之三】聚焦深圳:创新,造就“深圳智造”

    【关键词】创新驱动

    【地区名片】深圳,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创新是这座城市天空中“最亮的星”。30多年前,深圳建立经济特区之初,科技“家底”几乎一片空白。30多年后,深圳凭借创新驱动、自主研发等发展策略,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重要的通信设备、平板显示、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电子元器件等的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如今,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3.81%,居全国领先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9万亿元,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达61%。

    破解之路

    路径一:用市场需求决定创新方向

    由于缺乏科研院所,深圳注定要走一条独特的自主创新之路。深圳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将需求由市场终端向上游推进,走出了一条从市场出发逐步向创新链的上游推进的创新路径,即市场需求提出创新方向,企业通过创新满足市场需求、市场又提出新需求、企业再次创新的循环式发展途径。实践证明,这一创新模式最适合深圳,成效也最明显,它也为国内其他城市自主创新提供了借鉴。

    路径二:用企业科研担当创新主体

    企业始终是深圳创新的主体。深圳经济特区刚成立时,主要依靠贸易和“三来一补”的来料加工业,迅速奠定了产业基础。但“三来一补”存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等弊端。由于当时深圳科研院所稀缺,深圳市也把自主创新的选择权、决策权全都交给了企业和企业家,企业被推上了自主创新的一线。

    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非常明智和具有远见的。如今,深圳做到了6个90%: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自龙头企业。

    路径三:以政府扶持激发创新动力

    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参与自主创新,而是政府不干预市场、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建立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上。

    多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制定一系列完善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以知识产权保护、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政策手段,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建设各类公共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支撑自主创新;完善科技资本市场和创新中介体系,服务自主创新……这些有效地聚集了创新资源,增强了城市发展动力。

    本报记者 武怡晗 白云飞 整理

    大手笔·大气魄·大发展

    我们到东北采访,感受到的是东北人的热情好客,但更打动人的则是东北人干事创业的“大手笔”“大气魄”,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社会“大发展”。

    由于德方有严格的参观限制,我们此次未能走进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建成不久的德国宝马新工厂。但是,通过开发区负责人的介绍,我们还是对这个“大手笔”感到震撼。

    迅猛发展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经成为铁西区除装备制造业外的另一巨大产业支撑:德国宝马、西班牙海斯坦普、广汽日野、采埃孚伦福德、李尔、名华模塑等76家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云集沈阳铁西,今年前三季度,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404亿元,对全区工业增长速度贡献率达到49.6%,特别是宝马汽车整车实现产值164亿元,增长114.1%。

    “大手笔”缘于有“大气魄”。沈阳通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外引内育等举措,国内外资本、人才和技术不断向铁西聚集。10年来累计利用外资62.68亿美元,45家世界500强企业和100多家跨国公司相继进驻铁西。2011年,铁西区被国内外媒体评为“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区”和“中国最佳投资价值(环境)区”。

    本报记者 赵志伟

    来了,就是深圳人

    在深圳采访期间,一块公交站的广告牌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一位务工人员背着行囊走在路上,背后是深圳的高楼大厦。画面中几个大字格外显眼:来了,就是深圳人。

    像这样的广告牌在深圳随处可见。“来了,就是深圳人”,简单、温馨、入脑入心。

    行走在深圳的街道上,亚热带阳光照在身上,心中充满暖意。在这里,您不仅能吃到正宗的粤菜、湘菜、鲁菜,还能吃到泰国菜、法国大餐等;您不仅能听到纯正的粤语,还能听到各地的方言,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愿意说普通话;您不仅感觉不到排外与歧视,反而自然而然融入深圳的氛围。这是一座城市的胸怀,更是一座城市的品格!

    感悟包容,读懂深圳,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莘莘学子喜欢来深圳,为什么创业者喜欢来深圳,为什么投资商喜欢来深圳。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因为开放包容的魅力,让每个人感觉不到自己是“外乡人”,让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让每个人都愿意扎根于此、为之奋斗。也许,这正是深圳活力四射、青春勃发的“密码”。 本报记者 孙小蕊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