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破局——洛阳经济奋起之路问彼篇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拿来“他山石” 洛阳“可攻玉”(下)
记者感言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12 月 30 日 星期    【打印】  
拿来“他山石” 洛阳“可攻玉”(下)
——广州、青岛、武汉、兰州发展经验集萃
    1 【回顾之四】 开放前沿看广州

    【关键词】 发展开放型经济

    【城市名片】开放是广州最基本的城市特质。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州开放型经济发展,广州不停地探索创新,“敢为人先”地推出了一系列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举措,多项举措创造了全国第一:第一个联合对外办事机构打造“外经一条街”、第一个建立企业联合年检制度、第一个建立政策法规说明会制度、第一个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境外进行联合招商、第一个到香港发布城市外经贸白皮书……

    通过对外开放,广州的开放型经济高速发展,带动广州经济总量连续24年居国内城市第三位,成为我国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破解之路

    路径一:创新打造投资洼地

    开放型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广州去年吸引了全国1/24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全国近1/30的外贸总量。

    广州市外经贸局负责人介绍,在外资审批方面,广州市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外商投资企业网上审批服务系统,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事项均可通过网上办理,实现了全市“五个统一”(统一申请入口、统一申请材料、统一审核标准、统一办理时限、统一批文格式);在办理时间上,去年由30个工作日缩短为10个工作日,今年进一步缩短到5个工作日,全面提升了审批效率。

    路径二:“引进来”“走出去”相辅相成

    引进来——广州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布局的重要节点,随着投资软硬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广州的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如今,有234家世界500强企业、超万家外经贸企业在广州投资,每年新增外经贸企业近1000家。去年,广州创造了全国近1/30的外贸总量、1/24的外商直接投资、1/12的服务贸易。

    走出去——越来越多的广州企业通过在境外设立展销展示平台、仓储运输中心“抱团出海”,以获取矿产资源、营销网络和技术品牌为目的的跨国并购成为新亮点。特别是投资类企业和研发类企业表现突出,生产类、服务类境外投资逐步增多,软件、工程、展览、货运代理等企业已将服务延伸到境外。广州对外总投资额从2002年的924万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7.1亿美元,同比增长79倍,年均增幅达54.4%。

    路径三: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让全面深化改革成为热点,广州也在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深化改革、拓宽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措施、新思路。

    广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广州将抓住国家新一轮深化改革的有利时机,一是利用外资由开放招商为主向开放招商、招商选资、招才引技并重转型。引导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二是对外贸易从规模速度向质量效益转型。加大对外贸企业开展研发、技改、认证等活动的支持力度,健全品牌储备、辅导和推进工作机制,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等。三是对外投资从以市场开拓为主向整合利用全球资源转型。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到境外直接投资设厂、设立研发机构、建立营销渠道、获取国际品牌和技术。

    2 【回顾之五】聚焦青岛——蓝色,引领青岛转型升级

    【关键词】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旅游产业突围之路

    【城市名片】青岛,一座制造业老牌强市,“青岛制造”更是蜚声海内外。然而,进入新世纪,“青岛制造”光环下的产业结构升级面临极大挑战。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被定位为“龙头”,青岛“蓝色、高端、新型”发展战略应运而生,到2012年年底,青岛经济总量有7300亿余元,拥有70多个工业门类,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

    破解之路

    路径一:蓝色引领 谋求跨越

    “蓝色”是青岛经济发展的主色调。对于“青岛制造”而言,蓝色发展的潜台词是高端,是新兴,是集群化、高端化和集约化;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全域统筹。近年,依托蓝色引领、全域统筹,青岛将大到整座城市、小到具体产业的战略方向梳理得相当清楚,规划了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和红岛经济区建设,全面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

    路径二:腾笼换鸟 链式发展

    制造业转型升级,青岛选择了“腾笼换鸟”。青岛老城区企业的搬迁,并不是被动的、简单的位移,而是力图通过搬迁实现转型升级,带动青岛周边区域加快发展。

    2008年,青岛启动老城区企业搬迁改造工作,在市外重新规划了不同产业发展功能区,按照产业集聚原则,集中地安置搬迁企业,并鼓励引导与大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一同搬迁,加快上下游产业集聚。随即,青岛又从开放招商、优化环境、技改创新等多方面,推动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工业装备、工业产品深度融合,提档升级制造业品牌。

    与此同时,通过“腾笼换鸟”,老城区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沃土,为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动漫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还带动了全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功能拓展。

    路径三:招商大项目拉动 传统旅游业“重生”

    青岛,因海而生,依海而兴。为解决青岛旅游冬天冷、夏天热,北部冷、南部热,晚上冷、白天热的“三冷三热”问题,青岛提出以蓝色文化为核心统筹青岛旅游业的发展,致力于完成“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跨越。

    10年前的青岛旅游已经开始转型,抓手就是“大项目拉动战略”。2003年,投资2.2亿元的旅游大项目青岛海底世界对外开放,创造了投资回报率200%、两年收回投资的神话,被誉为“为青岛旅游冬冷夏热的季节性软肋找到了解决良方”。

    通过开放招商,投资过亿元、过10亿元甚至几十亿元的旅游项目建起,一个个大项目横空出世,改变了几十年来“靠海吃饭”“靠季节吃饭”的旅游模式。

    此外,青岛人敏锐地嗅到了休闲旅游的新趋势,瞄准“蓝色”和“高端”,强力推进邮轮、温泉度假等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和休闲旅游项目开放招商。

    3 【回顾之六】聚焦武汉——“中国光谷”的崛起之路

    【关键词】创新驱动 产学研转化

    【区域名片】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从1988年启动建设至今,已经形成了光电子信息、生物产业、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技术服务业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其中,光纤光缆的生产规模居全球第一,占据国内市场的60%,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5%,被誉为“光谷”。

    破解之路

    路径一:“人才特区”展现磁场效应

    出台人力资本作价出资政策。首创允许高新技术人才,以专利、标准等知识产权和研发技能、管理经验等人力资本作价出资办企业。

    实行人才居住证制度,被誉为“武汉绿卡”。国内外非武汉户籍高层次人才以不改变户籍(国籍)、不转接人事关系的形式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作或创业,均可以享受武汉市民待遇。

    开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引进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不受学历、资历等申报条件和评审常规时间的限制,一般采用专审方式进行,且免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

    路径二:“资本特区”打造金融洼地

    深化科技金融改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为光谷“大船”各个零部件稳定运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是构建投融资核心平台。以国有平台为主导,组织上市企业、行业骨干龙头企业参与,通过股权投资和产业引导投资,发起设立总额10亿元的“光谷基金”。

    二是完善投融资支撑平台。武汉建立担保、创业投资等专项风险补偿机制,吸引社会主体参与,完善投融资担保服务体系;深化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引导商业银行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为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光谷金融超市;设立国有平台参与的企业互助基金等。

    三是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以光谷联交所为载体,开展未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无形资产质押融资等试点工作。

    路径三:“政策特区”推出黄金十条

    2012年8月,经过反复调研,武汉推出《促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诸多优惠政策,推动建立产学研体系,使制度成为创新创业的催化剂,被誉为“黄金十条”。

    根据《意见》,武汉将在这片区域进行诸多创新尝试,如建立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双向兼职和流动,建设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建设一批企业孵化器遴选快速成长的中小企业等。

    4 【回顾之七】“调整”问金城 “转型”看兰州

    【关键词】产业转型 结构调整

    【城市名片】兰州,古代称“金城”。后因城南有皋兰山,得名“兰州”。兰州是老工业基地,“一五”时期国家156项重点工程有8项在兰州建设,现已形成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冶金有色、能源电力、生物医药等为主的产业体系,是西部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

    【破解之路】

    路径一:重大项目建设

    自2012年以来,兰州市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抓手,坚持领导包抓。兰州市出台《市级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实施办法》,每年计划实施100个重大建设项目,由市级领导包抓,指导和协调解决重大项目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336个“3341”重点项目,由市直部门县级领导包抓,形成市级领导、县级领导双抓,责任单位、责任领导双包的领导推进机制;实施指挥部模式,在全市重大项目建设中,采用指挥部模式,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一个班子、一套机制,一门受理”,实行“集中领导,统一协调,分工负责”的封闭式、高效率的服务协调机制。

    路径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出台“3个20万”措施。提出对实际货币投资达到15万元的初创微型企业,由市、县(区)两级财政补助5万元,累计税收奖励20万元,协调银行贷款20万元。

    ——实行“非禁即入”。凡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非公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都可平等参与竞争。

    ——搭建中小企业服务大平台。引进创业辅导、专家咨询、技术支持、融资担保等中介机构进驻服务大厅,设立维权中心,及时协调解决中小微企业反映的合理诉求,对久拖不决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由市监察局、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督办。

    路径三:发展循环经济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兰州完善政策措施,批准实施《兰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确立了“十二五”时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发展循环经济的年度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以及部门、县区、企业的工作职责;落实目标责任,每年将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工业产值能耗、单位产品能耗、废物排放指标和各项节能减排管理措施逐项落实到县区和企业,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本报见习记者 高峰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