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亢社欣(中)载誉而归 |
|
亢社欣和他的事故救援车 | |
核心提示
2013年12月29日下午,今年58岁的洛龙区白马寺镇董村村民亢社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由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主办的第十届“昆仑奖”全国十大见义勇为英雄司机评选表彰大会,荣获“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司机”称号。
从1994年起,亢社欣义务参加交通事故救援800多次,救助伤员800多名。“一个人的义务救援队”,他坚持了20年!经过媒体报道,他的事迹逐渐被人们熟知,但他是如何坚持在义务救援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内心有什么想法?记者带您去听听亢社欣的心里话。
记者:这些年,您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交通事故义务救援和交通隐患排除上面,感觉有什么得失?
亢社欣:老实说,最大的“失”是在经济方面。咱会开车、会修车,如果凭着手艺,一年也能挣不少钱。但是我没把钱看太重,现在靠着经营一家小超市,生活没啥问题,我还是挺满足的。
要说最大的“得”,是让我获得了更多的信任和支持。每次我去事故现场救援,别人都对我很放心。我反映的几个事故隐患路段,也在媒体的帮助下得以改造,让我很有成就感。几十年坚持做着的事情获得了社会的肯定,让我感觉活得很踏实。
记者:您以前是从事什么职业的?
亢社欣:咱是农民出身,1982年前一直在市区打工,后来因为收入不够养家糊口,就贷款买了辆旧货车。我先给建筑工地运砖,后来在全国各地跑长途。
在外跑长途,大大小小的交通事故见得多,心里有后怕。我想做些安稳的营生,就在洛常路大杨树段开过一个小饭店、一个修车铺,为过往的司机提供服务。
记者:怎么想到去参与交通事故义务救援?
亢社欣:我小时候上学那会儿提倡“学雷锋”,小孩儿走在路上,有陌生人骑自行车路过,都很乐意顺路捎上一段。“帮助别人不计回报”的观念对我影响很深。
1992年6月,我在四川达县山区的公路上发生了交通事故,我在那里人生地不熟,但是在我等待救援的时候,当地老百姓给我送饭、帮忙看车,让我很受感动。那次在四川达县的经历,更是让我一直心存感激,让我也想帮助别人。我的店开在路边,附近发生交通事故了,我都会去救人。
后来为了能够更快赶到现场,我干脆申请在自家店门口设置了交通事故快速抢救报警点,接受群众的交通事故报警。
记者:熟悉您的人都知道,您不但在听说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赶去救人,还从交通安全角度对道路改造建言献策,这些经验是怎么来的?
亢社欣:最初,我也没啥救援经验。有一次赶到现场,事故车辆的车门被挤扁,司机困在车里出不来,可我手头也没有合适的工具,没能把人救出来。我这个人认死理儿,要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所以我就不断在实践中学习救援知识,自己去买些旧货制作救援器材、装备救援车辆。
因为精力有限,后来我就关闭了家里的饭店和修车铺,让老伴开了一个小超市,自己全心忙救援这些事。参与的多了,经验就丰富了,现在到事故现场一观察,我就有救援方案了,对道路改造提建议也是因此。
记者:以后有什么打算?新的一年有什么愿望?
亢社欣:小车不倒只管推,现在我做的事情,我会继续做下去!
交通事故救援中,时间就是生命,但是我发现人们在报警后大多不会去自发抢救伤员。现在我年龄大了,逐渐有力不从心的感觉,希望职能部门能够鼓励人们自发就近救援,也希望有更多社会力量学习科学的救援知识,自发投入到义务救援的行列中。
本报记者 郭秩铭 通讯员 郑豆豆 文/图
记者感言
2013年12月31日上午,亢社欣从北京载誉而归。他在洛阳龙门站参加了安乐派出所为他举行的简单欢迎仪式后,便匆匆赶回家中。在家里等待他的老伴,已经给他煮好了一大锅面条。
坐在一个约10平方米的小超市里吃着面条,旁人很难把这一朴实的画面和一个刚刚获得全国大奖的人联系起来。但也正因为这份朴实,才让亢社欣成为一个知恩图报、认死理儿、知足常乐的人。
其实,茫茫人海中,和亢社欣一样有着见义勇为品格的不在少数。他们平凡而又伟大,不愧为时代的英雄、社会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