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常回家看看”的伦理内涵
千年暗香西山绕
冬林
冬日暖阳
圈养女与散养女
我的境界我的梦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1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人生感悟
“常回家看看”的伦理内涵
□华实
    歌曲《常回家看看》当年被争相传唱,以至于2012年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修正草案)》中也写入了“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的内容。

    “常回家看看”入法,老年人欢欣鼓舞,法学界、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却热烈地争论了一场。焦点是,伦理道德问题能不能用立法解决?反对方坚持常回家看看只能提倡,不能用法规强制,而且不能量化,入了法也无法确保执行,与其流于一纸空文,不如不入法。

    我认为,国家主要是通过立法强化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形成良好的风气;只有对极少数“忽视、冷落老年人”之影响恶劣者,具有震慑力。

    对“常回家看看”,不能单纯从字面上解读,而应该着眼其伦理道德内涵,致力于提高全民族孝敬父母、关爱长辈的认识水平,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社会风气。如何理解常回家看看的伦理道德内涵?我想到了五个要点,即:重孝理念、反哺之情、孝敬之心、疾患之忧、天伦之乐。

    中华民族崇尚“百善孝为先”。《孝经·开宗明义章》记载:“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敬父母是德行的根本,教化育人应该生发于这个“孝”字。孔子在《孝经·圣治章》中又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又说:“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他把孝敬提高到了无此即无其他的高度。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还能指望他对别人友善,对祖国和人民献身尽忠吗?一个不讲孝道的人,绝对不会是合格的社会人;一个不重孝道的民族,绝对不会是优秀的民族。

    反哺的前提是不忘哺育之恩。羔羊跪地吸奶,被誉为深念哺育之恩的楷模;传说中的乌鸦反哺,更被看做是知恩图报的典范。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理应更念哺育之恩,更加知恩图报地赡养父母。我的故乡在南方,有尝新节,即每年稻谷成熟要先请祖先尝新。我儿时就养成了享受美食时,先想到父母,在意念中请他们先享用的习惯,大概就是尝新节熏陶的结果。民间有“儿生娘饱”的俗话,子女过生日,要特意做点好吃的,让母亲饱餐一顿。为人子女,连赡养父母的义务也不愿承担,既为法理所不容,也为社会所不齿。

    关于孝敬之心,孔夫子还说过一番很精彩的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尽孝,当然要“养”,但又不能止于“养”,还要“敬”,“事之以礼”,让父母受到应有的尊敬,得到充分的精神抚慰。不然,与喂养看门的狗和厩中的马有什么区别?老夫子的话是尖刻了点,却也语重心长。

    儒学是人学,对人的生老病死给予了全方位的关注。《论语·里仁》记载:“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天增岁月人增寿,令人欣喜,而享寿越高,来日渐短,作为子女在分享父母添寿喜悦的同时,也必然要增添一些忧惧之心和尽孝的紧迫感。疾患之忧是儿女为父母操心的经常性重任,而且必然会越来越重。如果由于自己的疏忽大意,错失了就医的时机导致父母过早辞世,将是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中华民族自古很看重天伦之乐。对老年人而言,天伦之乐的最佳境界,是儿孙绕膝,欢天喜地享受“全家福”。人越老越思亲,成年累月见不到亲人,是很痛苦的。民间风俗,很注重为老年人送终。有的老年人病重时要逐一询问所有亲人,有一个不到场,会望眼欲穿,有时不得不痛苦万分地抱憾辞世。

    “常回家看看”之所以成为问题,根本原因是伦理观念淡薄。如果懂得了上述伦理常识,还能做不到吗?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