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是近现代中国首位兼具哲学史家和哲学家身份的学者,而钱钟书是中国学贯东西的文学家、作家,当他们两人被历史的丝线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人生的境遇会有怎样的不同呢?
师生之谊
1923年,冯友兰学成归国后,在清华大学教授哲学,而此时,钱钟书刚被清华大学录取。钱钟书当时在清华大学的学生中已是无人不知的,他的聪明和天赋是被许多教授认同和欣赏的,这也包括冯友兰在内。哲学系给高年级学生开讨论会,教师和学生都参加。每次开会,冯友兰都派他的秘书请钱钟书参加,可见冯友兰是非常器重钱钟书的。
1938年,钱钟书将要从巴黎大学回国,许多地方争着聘请他,最后还是清华大学聘得才子。促成钱钟书到清华任教的也是冯友兰。杨绛曾在《记钱钟书与围城》中记述了这件事:“1938年,清华大学聘他为教授,那时候清华的文学院院长冯友兰来函说,这是破例的事,因为按清华旧例,初回国教书只能当讲师,由讲师升副教授,然后升为教授。”那年,钱钟书才28岁。
钱钟书曾经亲口告诉海外学人:“冯先生是我的恩师。”这中间的原因除了冯友兰作为清华文学院院长,本来即是他的师长,大概也是因为冯友兰曾经在校长面前竭力推荐。当然,冯友兰邀请钱钟书进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一来是因为师生之谊;二来是他器重钱钟书的才学,希望钱钟书对清华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笔墨官司
1979年,钱钟书随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到美国参观访问。在斯坦福大学时,钱钟书应邀参加了该校亚洲语文系的一场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有刘若愚教授、庄因教授等30多人。座谈会后,某报一位副刊编辑打电话采访庄因教授,请他谈谈对钱钟书美国之行的印象。后来发表的《钱钟书印象》中说:“那天提问题的人很多,气氛可谓相当热烈,钱钟书也表现出很愿意答话的样子……在座谈会上也提到了哲学家冯友兰,钱钟书把冯友兰骂了一大顿……又说,冯友兰最不应该的是出卖朋友。在座有人问冯友兰究竟出卖了哪些朋友,钱钟书却不愿指出姓名。”
冯友兰的女儿、作家宗璞是不能同意钱钟书的说法的。1998年,宗璞撰文说:“说冯友兰先生‘文革’中出卖朋友纯属诬蔑不实之词。”她要求杨绛向钱钟书问明究竟。杨绛很快也写了回应文章,否认钱钟书说过指责冯友兰的话。
这场笔墨官司,由钱钟书对冯友兰批评的话而引发。时间也已过去了多少年,当时钱钟书重病在床,冯友兰早已撒手人寰,两位当事人早已无法对证。最后,这场笔墨官司以涉事出版单位向宗璞的公开道歉而了结。
宗璞是冯友兰的女儿,杨绛是钱钟书的妻子,冯友兰是钱钟书的老师,宗璞是杨绛的学生。这样错综复杂而又如此亲近的关系,为维护各自亲人的形象和声誉,在报刊上打起了笔战。
(据《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