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三代兴于仁亡于不仁
举头三尺有神明
古城夜色
何必生死相依
新 词
思路花语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 年 2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举头三尺有神明
——敬畏之心不可少
    □一池月光

    春节期间同学聚会,一个做医生的同学说起一个人。

    这是一个快要退休的牙医,他医术高明,对病人和蔼可亲,而且从不开高价药,一般的牙病,患者只掏几元钱就药到病除。于是,许多患者宁可排队等一两个小时,也要让他看病。他常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来找我看病的人多数不富裕,我应替他们多想想,能省则省。”

    同学的话还未说完,便引来一片赞叹。我钦敬于这位老医生的高尚医德,更感动于“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句谚语蕴含的道德力量。

    古人信奉神明,不如意时,就会到相应的庙中叩拜。“举头三尺有神明”原指神明在供桌上三尺的地方注视着你,如果你虔诚祈祷,神明自然会帮助你。后指无论你做任何事,神明都会看得一清二楚。这句谚语启示人们:敬畏之心不可少。

    敬畏之心是指人们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敬”体现的是一种认识态度、一种价值追求;“畏”则是一种界限、一种警示。敬畏之心源于人的信仰,只要人的心里有敬畏和恐惧的事物,才能既敬又惧,才会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这个世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敬畏——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中国自古就有敬畏文化,孔子在《论语》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明代大儒方孝孺也认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然而,现在这种敬畏文化正在急速淡化,敬畏之心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缺乏对自然的敬畏,乱砍滥伐索取无度,导致河枯水污雾霾严重;缺乏对法律的敬畏,使得食品安全事故频现;缺乏对道德的敬畏,出现扶不起的老人、伤不起的公德;缺乏对经典的敬畏,于是戏说成风、恶搞成瘾……

    其实,敬畏不仅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人生态度和生命意识。

    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不轻易浮躁,不容易轻忽,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内心自然生养一些正气、庄严与崇高。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