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是一张“含金量”极高的城市名片。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地方最难得的资源、最宝贵的财富。
过去五年,我市累计绿化造林26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42%提高到47%,城市绿化覆盖率由34.4%提高到37.9%,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700平方公里,荣获全国首个“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称号。与此同时,森林旅游、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等“绿色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盘活生态资源,借“绿”生“金”的路子越来越明晰。
如今,生态宜居全面融入洛阳城市发展理念,林业生态建设快马加鞭。我市两会期间,如何在更高水平上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洛阳,成为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大家纷纷谈思路、想办法,为生态建设建言献策。
【各方热议】
市政协委员、市林业局局长魏进忠认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功能区划,能增强生态建设的前瞻性和针对性,避免投资建设走弯路。
“生态建设、水系提升等绕不开‘钱从何来’的问题。我市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更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社会资本融入生态建设,这样改善生态环境的棋局才能越下越活。”市政协委员、市水务局局长邢社军表示。
“有人认为生态建设是只投入、无收益的‘赔本买卖’,其实不然,林业接二产、联三产,搞林果经济、发展旅游,也可成‘摇钱树’。”市人大代表、宜阳县长益山宝林果开发专业技术协会会长刘文争建议,各地可结合实际,谋划生态项目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产业,实现长中短有机结合、上中下综合利用、林农牧复合经营,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生态和环境确实是广大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人们每天早上拉开窗帘,最关心的都是今天有没有雾霾。”涧西区退休职工王国栋说,治理污染要下狠劲儿,用铁的政策,勒紧节能减排、治污降耗的“裤腰带”,让老百姓享受到碧水蓝天的优美环境。
通过洛阳网微信公众平台、电子邮件等途径,社会各界也纷纷发声。市民王卉芬表示,生态建设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每位市民在生活中留下的“碳足迹”都是城市生态的影响因子。只有每个人都树立绿色消费观,培养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把生态文明从理念转变为全民自觉行为,生态宜居的美丽洛阳才能早日建成。
【政府声音】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建设山清水秀、环境良好的美丽家园,到2018年,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50%和40%。对此,市林业、环保、园林等部门纷纷表示,将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和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为契机,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造林增绿做“加法”。今年,270项337公顷的城市生态园林绿化提升工程、96万亩的宜林“四荒”绿化工程、24万亩的中心城区林业生态圈建设工程等三大生态提升工程全面启动,从城区到城郊,从园林到荒山,将见缝插针地植树造林,着力打造景观廊道、环城林带、城郊森林、生态园、湿地公园等多层次、立体化的绿色生态网络,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系统。同时,我市将加快实施洛河市区段东西延伸工程和涧河、瀍河、中州渠等治理工程,确保引黄入洛工程年内全线贯通。
节能减排做“减法”。今年,我市不达标燃煤机组将一律关停。6月底前,要实现30万千瓦以上燃煤机组全部建成脱硝设施。年底前,完成建材、冶炼和石化等行业的废气治理任务,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加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和监管力度,启动新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和涧西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确保已规划的县城第二污水处理厂、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投用。此外,全面提升节能水平,加快实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节能降耗行动计划,完成21个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淘汰任务,力争实现大气、水、重金属污染防治新突破。
【下期话题】
两会直通车明日见报话题为“如何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就业创业”。您可发送邮件至lyrbszb@126.com,也可通过洛阳网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lydcomcn,名称:洛阳网)提交,期待大家为洛阳发展建言献策。
本报记者 白云飞 见习记者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