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提升工程规划(2013-2017年)》。根据规划,2013年至2017年,全市生态建设将围绕“山上森林化、山下景观化、环城沿河沿路景观化和乡村田园化”的发展战略,推进林业从造林向造景、造富、造福转变和绿化向美化、文化、产业化转变,完成造林243万亩,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50%,努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
总体目标
森林覆盖率达到50%
2008年,我市开始实施《洛阳市林业生态建设规划(2008-2012年)》。5年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42%提高到47%,林业总产值达69亿元,我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然而,全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质量不高、林业产业化程度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此次通过的新五年规划,更加注重质量提升、产业发展、机制创新和文化建设,明确了造林、森林抚育和改造、林业产业等方面的发展目标。
【造林绿化】完成造林(含新造林和更新造林)243万亩,森林面积达到114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
【森林抚育】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35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3604万立方米,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力争达到2103万吨。
【林业产业】到2017年,林业年产值达到158亿元,形成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林业产业化集群12个。
【生态文明】到2017年,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达到30个。
总体规划
模块布局凸显绿化层次
依据我市自然区域特征、林业建设现状,新五年林业生态建设将按照“三区三化、三带三层、五城一环、多点多廊”的总体布局展开。
【三区三化】“三区三化”是指南部、西南部山区森林化,中部黄土丘陵区大绿化和东北部平原川区园林化,引导三大板块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生态同步建设。
【三带三层】“三带”指规划建设沿黄河生态涵养带、沿洛河生态涵养带和沿伊河生态涵养带;“三层”指在各涵养带区域内分别形成河滩湿地水鸟竞翔、两侧堤岸道路绿色长廊、沿线山坡青山滴翠三个不同层次的立体生态景观格局。
【五城一环】按照“一中心五组团”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在市区与孟津、新安、宜阳、伊川、偃师5个节点城区之间的环形区域内实施林业生态圈建设,打造城市森林化、道路林荫化、水系景观化、乡村田园化的近郊绿化新格局。
【多点多廊】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县城、镇、中心村为点,以廊道、水系为线,全面提升廊道绿化和城镇绿化水平,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四项工程
引领生态建设全域提升
根据规划,各项工程将统筹国家、省、市三级重点工程分类实施。其中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12项国家、省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重点区域造林、廊道绿化、城郊绿化、河流湿地保护及开发等4项市级重点工程。
【重点区域造林】在主要公路沿线、水库周边、工业集聚区和重点污染企业周边营造水土保持林。其中,新造林68万亩、中幼林抚育118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5万亩。
【景观廊道绿化】对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国道以及主要河流沿线、荒山荒地进行绿化,建成多树种、多层次的景观廊道。规划绿化任务7.3万亩。
【城郊森林提升】规划建设龙门东山生态园、伊滨区万安山森林公园、西苑文化森林组团、凤凰山森林公园、平泉生态文化旅游区、伊川龙凤山森林公园等城郊森林公园。同时对周山、龙门山、上清宫森林公园以及各县城周边的城郊森林实施近自然化改造,增强景观效果。
【河流湿地保护及开发】全面加强对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和监管,推进湿地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建设。
五大产业
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围绕“造林就是造富”的理念,2014年至2017年,我市将着重构建特色经济林、花卉苗木、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五大林业产业体系,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特色经济林】培育嵩县、洛宁、汝阳、栾川4个种植规模超10万亩的核桃产业集群县;建设苹果、梨、葡萄、樱桃等果树林基地;打造山茱萸、金银花、杜仲等药用林基地和黄连木、油桐等生物质能源林基地。
【花卉苗木】打造10个万亩特色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形成近郊生态圈旅游发展大格局;规划新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基地10万亩,每年新增生态观光园30个。
【林下种植养殖】引导广大林农结合当地林业资源特点,新发展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177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50家,培育龙头企业20家。
【林产品加工】打造洛宁杨木加工、偃师葡萄加工、孟津梨加工、洛宁苹果加工、栾川核桃加工、南部山区中药材加工和菌类采集等林果加工产业集群,打造名牌产业。
【森林旅游】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最佳宜居地的定位,着力打造白云山、老君山、天池山、龙峪湾、国家牡丹园等全国知名的森林旅游品牌,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本报记者 白云飞 见习记者 张宁 通讯员 申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