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佳 见习记者 朱艳艳
4月20日6时30分,天刚亮。43岁的王城公园工程师范崇霞便出发了,她此行的目的地是200多公里外的栾川县三川镇,那里有一座高山牡丹种植、储存基地。
范崇霞当天的行程很紧张:将含苞待放的牡丹从田里起苗、上盆、装车,赶在天黑前运回王城公园,栽植在大田里。这都与近期多变的天气有关。由于花期提前,不少牡丹品种集中开放,导致后期花色、品种不丰富。为了保证牡丹观赏效果,王城公园的工作人员异常忙碌。
气温回升快,使今年牡丹花期比去年提前了近10天;雨水多,盛开的牡丹容易受伤……变幻莫测的天气无疑给各牡丹观赏园出了难题。面对挑战,工作人员未乱阵脚,因为他们早有准备。
王城公园利用山区海拔高、气温低的地理条件,储备2万余株晚开品种牡丹;中国国花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等牡丹观赏园,在冷库里储备了大批牡丹,以备不时之需。此外,为了应对恶劣天气等可能影响花情的情况,各牡丹观赏园事先备齐帐篷、雨伞等工具,遇到风雨天气,各园临时组建的“护花小分队”便穿梭在田间花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多部门齐心协力,保证游客畅快赏花游洛城。14390个设置在各景区(点)周边的临时停车位,方便来洛游客停车;每天近千名活跃在城市出入口、广场、景区、重要路口的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各类志愿服务;在交通最易拥挤的地点,无论刮风下雨,都能看到交警疏导交通的身影……
井然有序的背后,离不开提前谋划,提前介入。“一些预案,应了急,派上了大用场。”市园林局一位负责人这样总结。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预案,不是可有可无的“应付方案”,不是说在嘴上的“空头支票”,而是关键节点的防护网。
盛会落幕,留下许多思考。回眸今年牡丹文化节,虽亮点频现,但瑕疵不少:保护牡丹所用的遮阳棚、遮雨棚与赏花环境不相协调,影响了赏花、拍照效果;牡丹灯会运用的科技手段有限,展现的牡丹姿态不够新颖诱人;一些景区爆满,自驾游游客长时间被拥堵在前往景区的道路上,却无人及时解释、引导……
每个问题,既是改进的动力,也是改进的方向。为了让来年的牡丹文化节更精彩,我们需要把预案做得更实些、更细些——
拉长花期,引导游客错峰赏花。业内人士建议,目前花期控制技术已基本成熟,可拉长花期,形成多个旅游高峰,引导游客错峰赏花,保证赏花质量。
换位思考,多站在游客角度解决问题。检票入园如何更智能、更便捷?园区的休息座椅、公共厕所如何再多些、再干净些?园区内的就餐环境如何更卫生、价格更合理?“近距离赏花、零距离摄影”的摄影平台如何再增加些……细节决定成败,细节更需先想一步。
牡丹盛会展现的是千年帝都的风采。如何让春天的牡丹之约成为每名来洛游客的甜蜜回忆,我们还需共同作答预案这道“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