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火炬高新区部分进驻企业(资料图片) |
|
转型升级,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也是一个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不二之选。厦门的工业就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转型升级之路如何走?厦门正在探索自己的模式:对存量企业而言,“两化融合”是最为重要的抓手;对增量企业而言,主要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清洁、绿色、节能环保产业。
变革 “两化融合”成工业转型升级重要抓手
“两化融合”听起来也许有些高深,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不啻于一次“健身”和“补脑”,是一次装备智能化、工艺流程数字化、经营管理信息化、采购营销网络化的深度变革。
达运精密(厦门),2006年3月进驻火炬高新区(翔安)产业区,2007年业绩不过1.3亿元,6年后的2013年,其产值已突破百亿元。这主要归功于该企业创造的“CBMS模式”:强调“垂直整合、水平分工”的综合效率,提供一条龙式的制造服务,不仅大幅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还创造了差异化的产品设计模式。
“两化融合”关键是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通过自动化水平提升工业生产效率,降低对用工用地的依赖度,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体系。比如,建设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体系;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
“到2018年,基本确立以‘两化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发展模式,‘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要达到90。”《厦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行动方案(2014—2018年)》指出,在今后4年内,厦门主要工业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要在90%以上、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90%;生产性服务业信息技术应用率要在95%以上。
宏图 战略性新兴产业贡献力争超40%
厦门北大之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是世界上第一个和迄今为止唯一由中国人率先实现产业化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
“利用一个产品启动一个市场,利用一个市场创办一个企业,利用一个企业创建一个基地,利用一个基地推动一个产业”,北大之路的发展路径,也是厦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共同展望。“到2020年,力争使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加值贡献超过40%。”在厦门经济决策层为未来描绘的工业蓝图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无可争议地占据了核心地位。
目前,厦门已确定了自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而在每一个产业的背后,都寄望于厦门工业未来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比如,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上,厦门的重点是抓住全球一批先进药品专利正陆续到期的机遇,引进跨国药企或央企发展通用名药的代工生产;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将厦门发展成为我国较有影响的诊断疫苗研发生产基地和蛋白质药物生产基地。同时,厦门利用对台优势,推进该市成为台湾中药材、中成药进入大陆的指定口岸和台湾保健食品进入大陆的主要口岸之一,建设输台药材质量检测和认证中心。
硕果 工业增加值能耗全省全国领先
转型意味着取舍,升级的同时是扬弃,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选择。在转型升级这条路上,减法与加法、淘汰与优化殊途同归,同时为厦门工业的绿色增长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以单位GDP能耗为例,“十一五”期间厦门单位GDP能耗下降12.19%,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十二五”前两年厦门完成节能目标进度的56.2%,超序时完成目标任务;2012年节能目标考核101分,列全省第一位,连续5年获全省第一名,工业增加值能耗处于全省全国先进水平。“减法”即重视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老旧企业搬迁和技术改造,大力实施工业区集中供热,关闭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力引进低耗能高效益项目,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其中,在淘汰落后产能这一项上,厦门在2012年就淘汰了11家水泥企业273万吨水泥粉磨的落后产能。“加法”即优化结构,推动产业快速升级;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重点推进产业园区循环改造,实现园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零排放”;全面推动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鼓励开发和应用清洁生产先进技术。
(据2014年1月21日《海峡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