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裕禄一生》作者杨长兴 |
| 王小妹接受采访 |
|
《汴梁晚报》记者 安娟娟
核心提示
焦裕禄离开尉氏已经50余年,但尉氏人民对焦裕禄的怀念从未停止。《焦裕禄一生》作者杨长兴说:“焦裕禄精神是尉氏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尉氏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发展尉氏经济、构建和谐尉氏的精神源泉之一。”
连日来,记者感受到了焦裕禄精神在尉氏大地上生生不息的传承。
1 焦裕禄的事迹和精神在尉氏流传至今
在这次采访中,72岁的杨长兴老人一直陪同。
1998年冬,杨长兴在门楼任村驻队搞农村改厕改水工作。一天中午,他听见几个晒暖的老人在说焦裕禄的故事,一问得知,这几位是焦裕禄在尉氏工作时培养的民兵、农会主席和团员。
“焦裕禄的精神鞭策着我去深入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我越来越感觉到有必要把这段历史挖掘出来,于是就进行了抢救性的调查、记录和梳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驱使杨长兴到蔡庄、南曹、大营、大桥、门楼任、张市、庄头、申庄、席苏等村镇,先后采访了19位与焦裕禄一起工作、生活过的老干部、老党员、老农民,收集了不少群众中流传着的焦裕禄的故事。
在杨长兴的努力下,焦裕禄为村民担水的水井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不少与焦裕禄合影的老照片被收集上来,焦裕禄在尉氏的很多文史资料、实物被发现。杨长兴与人合作出版了《贾鲁河畔英雄歌——焦裕禄在尉氏纪实》和《焦裕禄一生》两本书。2012年,焦裕禄干部学院把尉氏作为教学点之一,将《焦裕禄一生》作为教材,并在每期培训时安排一天在尉氏教学。
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或是在机关单位,一个个关于焦书记的故事在流传,焦裕禄精神深深感染和激励着尉氏人民。
2 在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里涤荡心灵
5月9日下午,记者一行走进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里面已站满来自尉氏县审计局的工作人员。他们一边仔细观看图片资料,一边屏气凝神地听着讲解,有人用手机将焦裕禄的事迹材料拍下,有人拿出笔和本埋头记录。
尉氏焦裕禄事迹展览馆于今年4月25日对外开放,至今已接待各界人士近万人次。展览馆展出图片77幅、实物近20件,共设3个展室。第一展室为“焦裕禄同志生平”,28幅珍贵图片介绍了焦裕禄光辉的一生;第二展室为“在尉氏这片热土上”,34幅图片介绍了焦裕禄在尉氏工作6年半,从一名战士成长为县级领导干部,为尉氏人民呕心沥血谋福祉的事迹;第三展室为“永远的丰碑”,15幅图片介绍了焦裕禄精神不断得到弘扬,焦裕禄成为全国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
前一批参观者刚走,又来了20多名尉氏县城管局的工作人员。“我才知道焦裕禄曾在尉氏工作、生活这么长一段时间,站在榜样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我深感光荣,同时更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前来学习的基层干部感慨良多。尉氏县党史办主任崔春平说:“焦裕禄的伟大是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积累的,他的伟大在于他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
3 “一辈子都按照焦书记的话去做”
“王小妹十六岁,犁地耙地她都会,大家都学王小妹,不畏艰苦不怕累,争当青年先锋队。”1950年,焦裕禄编写的顺口溜,让一个普通农家丫头成为尉氏县乃至河南省的典型。5月9日下午,记者在尉氏县城见到了今年已80岁的王小妹。
“我一辈子都按照焦书记的话去做,走群众路线,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说起焦裕禄,王小妹声音洪亮。王小妹回忆说,1952年,她被调到团县委工作,上任第一天,焦裕禄就谆谆告诫她:“王小妹同志,你是党培养的干部,不要在生活上比吃穿,要在工作上比贡献,不要忘记自己是贫苦农民的女儿,不要脱离群众。”
王小妹将焦裕禄的话深深地烙在心里。1959年,时任蔡庄公社团委书记的王小妹在蔡庄西队一队驻队,由于饲料粮流失,生产队的耕牛瘦得下不了地,王小妹就住在饲养室,把饲料粮一粒不剩地喂到牛嘴里。1971年,王小妹带领群众到开封市拉氨水上麦地,当年小麦大丰收。来到生活极度贫困的水台大队工作后,王小妹头两个月没睡过好觉,千方百计思谋着要将群众的生活水平搞上去。“焦书记说过,群众是天,我们是地,没有天哪有地?”
王小妹回忆说:“焦书记这人对群众实在得很,从不说大话、空话。我至今记得焦书记的教导:扎扎实实干事,堂堂正正做人。我这辈子干的工作,都是按照焦书记的指示做的。”
图为《汴梁晚报》记者 李克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