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文 萃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做“大事”与做“大官”
三世不得为官
给司机添点堵
学会“断舍离” 人生更轻盈
“掌故”原是文职官名
分手的理由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4 年 5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社会之窗
做“大事”与做“大官”
□陈平原
    毕业典礼上致辞,除了祝福,就是励志。这年头儿,社会上各种莫名其妙的“励志名言”,正高歌猛进涌入大学校园。有比官大的,体现在校庆时是按职位高低排列校友;有比钱多的,宣称“毕业10年没有4千万别说是我的学生”。弄得我们这些既非高官,也未暴富的校友们灰头土脸的,整天觉得对不起母校,也对不起这“伟大的时代”。

    记得是1923年12月,孙中山在岭南大学怀士堂发表演说,鼓励青年学生“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1952年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怀士堂上镌刻的这段话,因而也就成了不少中大人的座右铭。10多年前,我在《读书》杂志(1996年第3期)发表《最后一个“王者师”》,从晚清康有为说起,辨析近代中国的政学分途。西方教育制度的引进以及科举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使得中国读书人的观念开始转变。“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这是晚清不少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起码章太炎、蔡元培、严复、梁启超、吴稚晖等都有过明确的表述。而怀士堂上镌刻着的孙中山题词,便是此思潮的巨大回响。

    孙中山所说的“大事”,乃利国利民,惊天动地,属于今人眼中的“正能量”,而不是折腾得全国人民死去活来的“好大喜功”,或日常口语中的“兄弟你可摊上大事了”。依照中山先生的思路,我略作延伸:第一,不做“大官”的,也可以做成“大事”;第二,当了“大官”的,不见得就能成就“大事”;第三,本校对于毕业生的期待,将做成“大事”看得比当上“大官”还重要。唯一没谈妥的是,有些“大事”,确实非“大官”做不了。怎么办?这里暂不深究。

    我很推崇孙中山、蔡元培等人的教育理念——像中大、北大这样的综合性大学,确实应以研究高深学问、培养专业人才为中心。日后有人成为政治家,当了大官,不管做得好坏,都与大学教育基本无关,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大学硬要认领这份光荣,还想总结经验,然后依葫芦画瓢,制造出众多高官来,我以为是自作多情;更重要的是,此举扭曲了大学精神。

    有人引拿破仑的名言,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我们不能说不想当大官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因为,大学不是“官僚养成所”——如今报考公务员成了大学生的首选,那是因整个社会被官场逻辑所笼罩,绝非佳音。对于一所大学来说,能出大官很好,能出巨贾也不错,但最理想的,还是培养出众多顶天立地、出类拔萃的大写的“人”。

    好几次应邀回广州参加中大的纪念活动,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校长、书记在介绍嘉宾时,故意把我们这些没有行政级别的学者放在前面,这让我很感动。我当然明白,对学校的实际运作更有帮助的,是后面的各级官员。学校以“远道而来”作为幌子,优先介绍学者,实际上是想传达一种“尊重学问”的理念。这么多年,走遍大江南北的诸多名校,发现各校介绍来宾时,一般都按官职大小从上往下。我虽反感此不成文的规矩,却也熟视无睹,且佩服主办单位调查精细,从不出错。反而是在中大,被校长、书记重点介绍时,有点不太适应,赶紧挺直腰杆,打起精神,免得贻笑大方。

    好学者大都是有自信的。古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当下中国的人文学者,本就应挺起脊梁,大声说出自己的抱负、志向以及贡献。大凡学术研究以及精神探索,其意义及影响力,要放长视线才能看得清楚。以中大为例,历史系教授陈寅恪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乃至一般读书人心目中的地位,就远高于当年保护他的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今天已然这样,50年或100年后更是如此。

    各位即将走出校门,万一将来当了大官,请记得孙中山先生的教诲,或套用《七品芝麻官》中的说法:“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大的可能性是,你们中的很多人,都将像我一样,“碌碌”而“有为”,只是无心或无望于仕途。若真的这样,请记得,只要把眼下的工作做好、做精、做透、做到“登峰造极”,管他是什么级别,母校就会欢迎你,替你骄傲,为你喝彩。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