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朱棣靖难之役成功,推翻建文帝,登上皇位。
当第一次例行朝会时,朱棣要求那些建文朝的旧臣们各抒己见。彼时兵部尚书齐泰、大儒方孝孺等人因为至死忠于建文帝,与朱棣作对,刚刚被株连九族甚至十族,整个南京可谓充满肃杀之气。大臣们噤若寒蝉。
朱棣早有准备,命人抬出一口大箱子,里面是建文帝在位时大臣写的奏章,其中很多是如何对付朱棣的折子。大臣们见了面面相觑,生怕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
这时候,从大臣中走出一位文官,他叫李贯,曾是建文帝的近侍,也就是建文帝身边的人。李贯上奏道:“启禀皇上,在这些奏章之中,绝对没有我的。建文帝登基四年来,我没有写过一次奏章,更没有建议削藩这等事情。”李贯可不傻,他的本意是说他从来没有与朱棣为敌,因此应该重用他。
这李贯其实颇有才学,是江西吉安人,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科举考试的探花,算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了。谁知朱棣听了,并没有露出欣喜之色。他反而问李贯是几品官,一年朝廷给多少俸禄。李贯如实说了,朱棣勃然大怒,说道:“你为官几年,作为臣子,不写奏章,不知道为君王分忧,白白浪费国家几年粮食。”李贯听了,吓得战战兢兢,连连说知道错了。最后,朱棣仍然免去了李贯的官职,将其发配云南,并下旨,李贯三世不得为官,以儆效尤。
不能浪费国家的粮食,那是封建社会对官员的基本要求。其实现在看来,李贯“三世不得为官”的处理仍然具有警示意义,这和我们提倡的“上班要在状态”不谋而合。
(摘自《文史月刊》)